拯救emo,还得是传承千年的非遗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48512805000

这些古老的指尖艺术,在为快节奏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化作一张张“东方名片”,跨越山海,成为海外学者争相解读的“中国密码”。

叮!你有一份“解压快递”待签收。

当都市青年在掐丝珐琅的流光里治愈“精神内耗”,在古法造纸的肌理中触摸“岁月静好”,在扎染的蓝白幻境里“离线重启”……非遗手作正悄然成为当下年轻人的“解压新宠”。

小红书平台显示,每秒就有一个人在搜索“非遗”,每一分钟便会有三篇与非遗相关的内容诞生。这些浸润历史温度的手工技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助力都市人在繁忙生活中寻得一份悠闲。“90后”律师田静会在周末体验掐丝珐琅技艺,随着金丝在线条间的游走,“感觉平日处理案件积攒的压力被一点点熨平了”。在天津“Let’s Go”青年夜校中,开设了漆艺、茶艺、传统插花等课程,学员多为25至40岁的职场女性。学员刘慧心说:“比起酒吧的热闹喧嚣,这里更能让我找到内心深处那份宁静。”

▲4月14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巴南校区,糖画制作吸引大学生围观。(图片来自中新社)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古老的指尖艺术,在为快节奏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化作一张张“东方名片”,跨越山海,成为海外学者争相解读的“中国密码”。

目前,中国有40多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在英国汉学家蒲华杰看来,西方人普遍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知之甚少,“中国有40多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项目对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如蚕桑、针灸、太极拳,还有茶文化。我深知申遗过程多么严苛。拥有如此多项目,是对中国在最高水平上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印证。”蒲华杰曾亲身参与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申报工作。

▲2024年7月18日,北京大学国际暑期文化节期间,一名美国青年学生绘制京剧脸谱模型。(图片来自中新社)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位列中华传统文化“四艺”之首。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德国汉学家马仪思就非常喜欢古琴,她师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值得注意的是,兴趣爱好并不是马仪思研习古琴技艺的唯一动因,她系统学习古琴艺术,是将实践作为对中国古琴文化整体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跟随管平湖学习期间,马仪思不仅详细记录了古琴演奏要义与乐理知识,还对技艺传习场所的地理方位、街道门牌、路线、陈设等做了特别观察与详尽记录。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长沙皮影戏。2022年,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来到湖南雨花非遗馆,与长沙何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何怀玉进行了深入交流。何怀玉关于教育、传承的观点令他深受启发,也让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艺术魅力。吴漠汀说:“皮影戏是一项复合的艺术,它涵盖了文学、历史、诗歌、音乐、美术以及特技特效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对孩子们而言,无论接触哪一方面的知识,都能从相应的角度传承、发扬皮影戏和皮影文化。”

参考中新社、《民族艺术》杂志、红网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