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看似偶然的“走红”,背后蕴藏着文化传承的必然逻辑。
近日,河南洛阳博物馆馆藏的西周铜当卢与潮玩Labubu神似的“同框”照在社交平台火了。圆圆的眼睛、尖尖的耳朵——这穿越千年的奇妙“撞脸”,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奔赴洛阳,只为一睹真容。
近年来,文物“撞脸”的趣事发生了不少。从经典动画形象到热门游戏IP,都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前世”的模样。随着“网红”文物一次次火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博物馆。
▲展出的铜当卢。(图片来自中新网)
我不叫Labubu 我是“铜当卢”
“网上看到那个玩偶特别火,说它跟咱博物馆的宝贝‘撞脸’了,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游客刘婉玉专程赶到洛阳博物馆,在展柜前细细端详后感叹,“实物一看,确实像!老祖宗的审美和智慧,真是领先了我们几千年!”
在洛阳博物馆“瞻彼洛矣”展厅,这件已历经两千余载春秋的铜当卢,造型古朴,圆目炯炯,尖耳挺立,默默诉说着西周车马文明的辉煌。
卢,即“颅”的通假字。“这是西周马具中重要的装饰件——当卢,”洛阳博物馆讲解员张林楠指着展品介绍道,“它覆盖于马额中央略上方,既为装饰,也具防护功能,古人称之为‘颅骨当央’。”
张林楠介绍说:“商周当卢造型简约,呈圆甲泡形,上分两歧角,下垂长方形鼻梁。到了汉代,其材质与纹饰日益丰富华美,逐渐成为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
▲四川南充市博物馆展出的陶房干栏式含陶俑。(图片来自极目新闻)
我不叫奥特曼 我是汉代陶俑
除了“撞脸”Labubu的铜当卢,前不久还有网友发现四川南充市博物馆内一陶俑外形神似日本经典动漫形象奥特曼,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去打卡。
网友发布的视频中,在陶制小房子里,一个人形小陶俑站在角落,脑袋尖尖,眼睛大大,手臂微微翘起,外形很像动漫角色奥特曼。有网友调侃道:“原来汉朝的人也相信光。”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件名为陶房干栏式含陶俑的文物由陶俑和干栏式建筑模型组成,来自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其中陶俑表情生动,头戴造型别致的冠帽,其夸张的眉眼轮廓与“奥特曼”确有几分神似。
更值得关注的是,与之配套展出的干栏式建筑模型采用四柱架空结构,上部铺设垫板后构筑房屋,生动再现了汉代西南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据介绍,这种干栏式建筑在当时非常实用,能够有效隔离地面湿气和虫蚁。整套文物不仅造型独特,更为研究汉代建筑技术、社会生活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山西博物院推出的“鸮卣”雪糕。(中新社资料图片)
《愤怒的小鸟》主角在博物馆凑齐了
不只是动漫人物,游戏IP也频繁“现身”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的鸮卣和四川广汉出土的陶猪,就凑齐了游戏《愤怒的小鸟》的两大主角。
山西博物院的鸮卣,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从正面看,它就像一只扑扇着翅膀的胖乎乎的小猫头鹰,可爱却不失凛然威武之气。早在2018年时,就有网友称它为“3000年前愤怒的小鸟”。如今,这位“最萌战神”已经被开发出了百余款文创产品。
▲商周泥塑陶猪。(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而2020年在距离三星堆都城仅8公里的四川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的一件商周时期的泥塑陶猪,则神似《愤怒的小鸟》里的反派绿猪。陶猪拥有长在两侧的眼睛,大而不对称的猪鼻,可谓是形神皆似。
现场考古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中华也认为:“以前出土的都比较写实,稍微糙一点,这么萌的还没有过。”
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撞脸”当代的时尚生活,都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生的成功案例。在洛阳博物馆展览研究部主任黄超看来,这些看似偶然的“走红”,背后蕴藏着文化传承的必然逻辑。
黄超分析道:“它们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与当代审美和情感深深共鸣。”(完)
参考中新网、《新华每日电讯》《楚天都市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