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世以来,《西游记》就像一面多棱镜,每个时代、每位读者都能从中照见不同的光彩。
《西游记》都看过吧?
最近,这本中国古典名著再“出圈”。韩国总统李在明在主持会议时,引用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情节,告诫与会官员要谨慎行使手中权力。李在明说,“扇子看起来只是件小物件,但却足以引发天翻地覆的变化。权力也是如此。”
自问世以来,《西游记》就像一面多棱镜,每个时代、每位读者都能从中照见不同的光彩。有人从中参透“修心养性”的人生哲理,有人读出时代的世态炎凉,还有人看到人类对生死欲望的永恒思考。而在当代年轻人眼中,它更像一部绝妙的“团队管理教科书”——目光远大的唐僧、干劲十足的孙悟空、氛围担当的猪八戒与平和冷静的沙和尚,四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能组成团队,突破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在汉学家眼中,怎么看待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神魔小说?
自18世纪起,《西游记》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关注,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诸多译本中,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猴》尤为引人注目。该译本在1942年出版,其对原著作了大幅删减,从标题上就能看出,孙悟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序言中,韦利写道,“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
日本汉学家川岛郁夫深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尤以明清小说见长。在谈及《西游记》时,他表示,《西游记》是一部异想天开的白话小说,它被译成了多国语言,特别在亚洲各国,很久以前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江户时代,《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称中国‘四大奇书’,在日本汉文学圈地位显赫。”川岛郁夫介绍,“到了明治时代,《西游记》的日译本已有30种之多,愈发获得了大众的欢迎。”
▲2024年12月20日,陕西省,使用牛皮制作的皮影《西游记·龙宫借宝》吸引观众。(图片来自中新社)
《西游记》为何能俘获日本读者的心?“《西游记》本身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孙悟空的勇敢和义气、猪八戒的贪欲和滑稽、唐僧的崇高精神和沙僧的深思熟虑,各个登场人物的形像真有特色,与无数的恶鬼妖怪纵情搏斗的情节,真是令人激动不已。”此外,川岛郁夫还补充道,“在《西游记》受到日本大众喜爱的同时,其在另外两个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是儿童文学,单从日本风靡世界的漫画《七龙珠》中的人物设定,就可以窥见西游故事在日本的知名度绝非等闲。另一个是娱乐文学,这两个可以说是表里一致的关系。”
在《西游记》的跨文化传播上,瑞士汉学家林小发也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用17年时间独立完成了82万字的德文翻译,荣获“莱比锡书展奖”翻译类大奖,在欧洲掀起一波“西游热”。
20世纪90年代,林小发在上海古籍书店头一次读到中文版《西游记》,却连开篇的定场诗都读不下去。她学了半年古文诗词再读,定场诗不是问题了,而且能体会小说的寓意。1999年,读过原著和两种德文译本的林小发开始自己动手翻译《西游记》。在她眼中,《西游记》是本独特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综合《南方周末》、浙江新闻客户端、《文汇报》、中新网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