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外国人不卷?看看他们就知道了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51624518838

夏日来临,暑假如约而至。有人奔赴山海,享受旅行的自由;有人宅在家中,吹着冷气追剧读书……

夏日来临,暑假如约而至。有人奔赴山海,享受旅行的自由;有人宅在家中,吹着冷气追剧读书;还有人悄悄背起行囊,踏上一段未知的“文化探险”。不少汉学家都曾留学中国,在中国度过的暑期中,他们的青春里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回忆?

  ▲游客在羊卓雍措游览。(图片来自中新社)

美国汉学家柯夏智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少年时期被老庄哲学吸引,为阅读道家原典而开始了中文学习。“老庄思想的语言本身有一种诗意。其次,你要真想了解这个,就不要去看英文,干脆去学古汉语”,柯夏智说。“当年15岁的我并不知道古汉语离现代汉语有多远,就报了西北大学的一个暑期汉语入门的项目。有七个星期的时间,每天上午9点到中午12点,一周五天,一天三小时,这是我的汉语启蒙。”提到当初学中文,他还回忆道,“其实我初中、高中学法语,一直都B+水平,没有学得特别好,也没有人说我有语言天赋。可一开始学中文就开挂了,考试都是100分。”

此后,柯夏智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还曾来到北京留学,深入体验中国的魅力。如今,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诗歌重要的青年英文翻译者和研究者,始终活跃于诗歌翻译的第一线。

▲游客在江苏苏州拙政园内参观。(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暑期与中国结缘的还有德国汉学家顾彬。1975年至1995年,顾彬总会在寒暑假来到中国。他造访的并非名山大川或旅游胜地,而是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文化机构。在这里,他专注查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在静谧中不断加深对中国的理解。“那时候到中国来非常不方便,飞机票也很贵。那会儿只有团体才能拿到中国的签证,个人不可以。”顾彬说,每次来中国前,都要费苦心组成一个到中国的旅游团。但也正是在这段频繁往返的岁月里,他结识了妻子张穗子,两人因文化结缘,最终谱写出一段动人的跨国佳话。

塞尔维亚青年汉学家约万诺维奇·安娜与中国的缘分也开始于一个夏天。1992年暑假,还是中学生的安娜,在家中的藏书里找到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帝国女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一部关于遥远的东方国家——中国的作品。刚读了开头,我就完全入了迷。”读完这部小说后,安娜开始疯狂地寻找这位作家写的其他作品,接着读了《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的小说。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中文。

1994年,安娜进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专业,此后始终与中国文化相伴,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大学向我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鲁迅、老舍、巴金等伟大的文学大师和介绍中国当代国情的著作,向我展示了中国的方方面面。18岁时的我,虽然人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但灵魂早已远远地跑到了我在书中读到的中国。”

一个个夏天,串起了一段段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奇妙旅程。今年暑假,我们也期待看见更多外国学者探访中国的身影。

参考新华社、《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