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年过去,“郑和热”为何热度不减?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2224622872

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马经看来,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是和平航海的典型和代表,也是海洋文明的榜样和标杆之一。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今年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年。

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所到之处,不带侵略与掠夺,而是以丝绸、瓷器传递中华文明的温度,以农耕技术、航海知识播撒合作的种子,用尊重与平等架起不同文明间的桥梁。

近些天来,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举办纪念活动,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郑和精神的时代意义。

  ▲2024年7月,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郑和故里,在郑和雕塑前驻足。(图片来自中新社)

郑和下西洋,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序章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1405年—1433年),是古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远航,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勾勒出了一幅恢弘画卷,史载船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先后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马经看来,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是和平航海的典型和代表,也是海洋文明的榜样和标杆之一。

中国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孙治国介绍说,从历史定位来看,郑和下西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序章。郑和船队把中华科技文化集中展示到海外,引起世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郑和强大的船队,带给各国的是丝绸、瓷器、茶叶、冠服、历法、图书、铁器等,也是文化的润泽。

浩荡的船队架起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大量历史资料和遗迹充分说明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郑和之后,大量华人移民海外,被称为“下南洋”,这可以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继续,也促使中华文化广泛影响诸国。

  ▲7月8日,“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中国航海博物馆供中新网)

东方航海家的海外“粉丝”

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是多国学者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截至目前,海内外已经有30多个郑和研究团体和组织,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欧洲,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大西洋,各种不同肤色的学者都被这位东方航海家所吸引。

“郑和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共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孙治国在曼谷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暨泰中建交50周年“一带一路”文化经贸论坛时表示。

旅居新加坡的学者韩胜宝同样认为,郑和的外交方式,不是征服,而是平等相待、互利共享,这种以和为贵、开放包容的精神,正是郑和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韩胜宝说,郑和的“和”文化精神还体现在商贸方面,他在620年前就践行共享太平、共享繁荣,通过和平商贸模式构建了与西方殖民者截然不同的商贸交往典范。

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介绍说,郑和在马六甲筑官厂以囤钱粮,建行辕以寓随从,其官厂的遗址,就在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地鸡场街。

“今天,在马六甲纪念郑和、可以延续、传承他在马六甲所体现的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等精神,助力马中民心相通,促进马六甲与中国合作交流。”颜天禄说。

马来西亚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学会会长邓海强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重温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不仅是对传统友谊的致敬,更是对共同未来的展望。他希望通过对话与合作,进一步巩固互信、拓展合作、深化民心相通,为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7月,昆明市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付昆祥对船模进行调整,为中国航海日举办的展览做准备。(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郑和到哥伦布,中西海洋观因何不同?

在郑和下西洋近100年之后,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美洲新航路。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哥伦布沿用了郑和的航海技术,而东西方对海洋的态度却迥然不同。

在北华大学副教授刘景瑜看来,西方海洋观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前的西方国家很多土地不适宜大规模农耕,属于短缺型经济,所以他们更依赖海洋贸易。在此背景下演进的海洋观,包含着贸易与对他者的征服,最终促使西方大规模海外殖民。

“而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农耕给人们带来了充足的食物,这让中国人更关注休养生息,关注内政。这是中国未形成像西方那样冒险的、扩张的海洋观的原因。”刘景瑜说道。

在孙治国看来,郑和精神符合和平、和谐、合作的世界潮流。

“郑和研究正跨国际、跨种族、跨宗教,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定能为推动更广阔范围内的民心相通提供助益。”孙治国总结说。(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