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符号。
举杯的叮当声、烧烤的滋滋响、音乐的鼓点,全混在麦芽的香气里。近日,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相会。
当哈尔滨的夏夜被啤酒节的欢腾点亮,举杯畅饮的不仅是清凉的麦芽香气,更是绵延千年的中国酒文化。从商周青铜酒器的庄重,到唐诗宋词里的醉意诗情;从江南黄酒的温润,到塞北烧刀的豪烈——酒,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符号。不过,这缕穿越千年的酒香同样令汉学家沉醉不已,在他们眼中,杯盏之间尽是解读中华文明的密语。
▲7月5日,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在冰雪大世界园区开幕。图为游客在啤酒花园畅饮。(图片来自中新社)
酒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代表了诗人、名士、隐士文化。无论是人生得意时,还是精神苦闷时,古代诗人们往往都离不开酒。在第五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上,法国汉学家郁白发言道:“陶渊明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杜甫说,‘众宾皆醉我独醒’。我发现,诗人饮酒,不仅为了沉醉,还为了清醒。对于杜甫来说,醉这种状态就是生活,这也是生存的核心……杜甫是饮酒之后越发清醒的诗人,正是如此他才能打开自己的灵感之门。其实在法语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即酒是灵性的饮料,也是灵感的来源。我非常热爱中国的诗酒文化和中国的美酒。”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长期在中国旅游,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2012年,69岁的比尔开启了一场为期30天的诗意之旅,他跋涉于中国辽阔的山野乡间,追寻36位中国古代诗人的遗迹。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沿着黄河、长江,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一路走到江南,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每至诗人遗迹,比尔都会用酒来祭拜。“当我为我最喜欢的中国诗人扫墓时,我用威士忌来纪念他们,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用酒纪念他们逝去的亲人,而且还因为中国过去的伟大诗人都喜欢喝酒。”比尔说,“酒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诗歌创作。如此美酒是我向他们致敬的方式。”
▲6月9日,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市开幕。图为机器人侍酒师正在醒葡萄酒。(图片来自中新社)
和许多古代诗人一样,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十分爱酒。他称白酒为“提神的咖啡”,“我累的时候喝中国白酒,我的力气就回来了。”20世纪80年代,诗人北岛将顾彬带进了白酒的世界——“国民白酒二锅头”,至今仍是他的良伴。他曾与许多中国诗人,如北岛、梁秉钧、王家新、欧阳江河等,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举办诗歌朗诵会。每次朗诵会总有二锅头相伴,边吟诵,边品酒,气氛浓烈。
在山东,顾彬学会了喝酒需兼着喝茶;在喀什,他敢于和柯尔克孜人斗酒。60岁以前,每晚十点以后,他先喝一小杯白酒,再来一瓶啤酒,然后再饮一杯红酒。如今年纪渐长,他更加养生有道:“每天早上吃生的大蒜、生的姜、生的辣椒。还喝一两杯二锅头。”
酒,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文化的载体。如今,这缕穿越时空的东方醇香,正在邀世界共饮。
参考《南方都市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川观新闻客户端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