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想象 中国神话研究的西方视角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53785103102

“中国神话宇宙”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现着东方文明对超越与永恒的深邃思考。

随着《凡人修仙传》的热播,那个以根筑基、以丹药破境的修真世界再度闯入大众视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超脱凡尘、羽化登仙的想象从未停歇。从《山海经》里衔木填海的精卫,到《庄子》笔下御风而行的列子;从葛洪《抱朴子》中炼制的金丹,到敦煌壁画上飞天的飘带,这种对生命极限的浪漫想象,早已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的记忆里。

有趣的是,痴迷于此的可不止中国人,西方学者同样为之倾倒。“中国神话宇宙”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现着东方文明对超越与永恒的深邃思考。

▲《凡人修仙传》海报。(图片来自官方微博)

18至19世纪,不少汉学家来到中国,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是西方教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后成为中国神话及文学经典西传的使者,被诸多媒体誉为“德国孔夫子”。他四处旅行,听各类人讲述圣山、鬼怪、五仙和法术的故事,渐渐迷上了中国神话。

后来,卫礼贤编撰出版《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涵盖了各种中国寓言、童话、鬼故事和历史传说,有蒲松龄的《聊斋》,还有《西游记》《太平广记》《搜神记》等。他不仅对这些故事的情节做出了改编,并从文化角度解读补充了大量注释。正如他在序言中指出的,阅读这些故事“可以洞察中国人的习俗、信仰和思维方式”。

西方译者马滕斯评价道:“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它们新颖的色彩、奇妙的样式和无限多样的主题……《猿猴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故事的内容、《好心的魔术师》中展现的魔法,展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4月26日,提线木偶戏《哪吒·绝地反击》在福建泉州木偶剧院上演。图为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图片来自中新社)

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在来到中国之前,就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最痴迷的三部中国著作中,《山海经》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这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一个看似无稽之谈,却仿佛真实存在过的世界。”高伯译表示,“这部号称上古‘神书’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地理世界观。虽然此书的作者不详,但我相信,《山海经》的作者拥有现代学者早已失去的视角,一种相信所见及所未见的视角,一种拓展现实界限、扩宽真实概念的视角。”2000年,高伯译出版了《山海经》译作,希望西方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神话的独特魅力。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学识渊博,研究范围极广,中国神话是他最早进入也始终钟情的汉学研究领域之一。他将中国神话划分为四个体系,即远古神话、道教神话、佛教神话和晚期民间神话。在李福清眼中,“中国古代神话的鲜明特色之一是神话历史化,在儒家理性主义世界观影响下,神话人物很早就被解释为远古的历史人物。最重要的神话人物化为君王,次要的人物化为官吏等。神话的历史化还促使形成中国神话中典型的人物人神同形化过程……比如,殷人认为玄鸟是图腾,夏人则认为蛇是图腾。蛇逐渐演化为龙,龙能呼风唤雨,同时与世俗权力保持联系。”

你是否也曾仰望星空,幻想御剑飞行的逍遥?这么多神话人物,你最喜欢谁?

参考《中国新闻发布》《国际汉学》《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