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都少不了一个身影,他头戴花帽、倒骑毛驴,总是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他,就是智慧与幽默的化身:阿凡提。
在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都少不了一个身影,他头戴花帽、倒骑毛驴,总是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他,就是智慧与幽默的化身:阿凡提。
从新疆民间的口头文学到全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阿凡提那些令人捧腹却又饱含智慧的故事,不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启迪,也像一幅多彩的新疆画卷,串联起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寓含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
▲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剧照。(资料图)
(一)木偶动画造就“经典”阿凡提
阿凡提故事在新疆各民族民间长期流传,随着汉、维吾尔、蒙古等多语种《阿凡提故事集》的陆续出版,这一民间智慧形象逐渐走出新疆,走向全国。
而真正使阿凡提家喻户晓的,是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
为让原本仅存在于文字和口述中的阿凡提“活起来”,动画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新疆喀什等地采风,观察、记录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最终成功塑造了阿凡提的经典形象:标志性的小叶眉、挺拔的鹰钩鼻、灵动的小圆眼、俏皮的山羊胡,头戴小帽,手拿民族弹拨乐器,以倒骑毛驴的独特姿态示人。
这一经典造型通过动画的广泛传播,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大众心目中阿凡提的标准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
▲《阿凡提的故事》人物造型设计稿。(图片来源: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在充满新疆浪漫风情的动画场景中,阿凡提骑着毛驴四处游历,专为穷苦老百姓打抱不平。他时而化身包治百病的“民间神医”,让人白天看见星星;时而赋予动物灵性,指挥兔子充当信使、让毛驴开口讲哲理;更以“种金子”“金币换馕香”等充满智慧的妙计,给骄横的权贵上了生动一课,道出“民心不可欺”的真理……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实则藏着阿凡提独特的生活智慧。每一次捉弄权贵的闹剧背后,既是对公平正义的呐喊,也是用幽默作为武器的温和抗争。
阿凡提,不仅成为新疆民众机智、幽默和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表达者,也成为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
▲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画面:兔子送信。(资料图)
(二)阿凡提与中原的千年对话
当我们在新疆葡萄架下听着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时,殊不知他既是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还是锡伯族的“霍托哈吉”、东乡族的“玉斯哈”、回族的“阿不都”……可以说,阿凡提故事是群体话语的历史延续,是多元文化交融形成的符号。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的枢纽。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使团和僧人成为各民族民间故事的重要传播者。在跨越地域、历经数百年的漫长历程中,这些故事逐渐演变成一种承载多元历史记忆的文化复合体。
▲《种金子》故事里的阿凡提。(图片来源: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截图)
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中原文化如涓涓细流般持续浸润着西域大地。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中原文化对新疆影响深远,这样的影响同样渗透至民间文学。
早在唐代就已传入西域的中原诸子百家思想,至今在阿凡提故事中有迹可循。
▲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本《论语·郑玄注》(局部),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图片来源:新疆新闻网)
例如,在《防贼》故事里,阿凡提在王宫看到官员们在监督一群苦工加高王宫围墙来防贼,便讽刺地问道:“这样一来,外面的贼是进不去啦,但里面的贼又该怎么办呢?”故事所反映的“内忧外患”哲理思想,在《论语·季氏》《韩非子·用人》篇章中就已有记载。
再如,在《奇妙的药房》故事里,一个过度肥胖的富翁来向阿凡提求医,阿凡提故意断言他十五天后必死,吓得富翁茶饭不思,迅速消瘦。当富翁发现自己没死而质问时,阿凡提揭示这是他的特殊“药方”,并索要诊费。而这一“刺激疗法”,早在《吕氏春秋·志忠》中便已出现,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也撰述过此类故事,只不过故事主人公由名医文挚改换为了名医扁鹊。
在阿凡提《国王的生肖》故事里,还可以看到古代中原地区十二生肖的身影。新疆阿斯塔纳唐代古墓出土的彩绘动物生肖俑,表明阿凡提故事中与生肖有关的笑话极有可能是受中原民俗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并逐步辐射、传播到丝路沿线其他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8号展厅的4件唐代彩绘生肖俑。(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时至今日,新疆各民族围绕“阿凡提”这一智慧形象不断续编着新的民间故事。在热闹的麦西热甫歌舞会、巴扎集市、婚礼庆典等热闹场合,人们仍会讲述他的故事,配合着游戏、音乐和舞蹈,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有力推动着“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开展。
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上的阿凡提雕塑,已成为当地热门的打卡点。正如阿凡提总是用幽默化解矛盾一样,这座雕塑微笑着伫立于此,仿佛对来往的游客诉说着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东西方交流共生的一个个生动故事,也见证着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绽放的独特魅力。
▲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阿凡提”打卡点。(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作者简介:阙嘉苗,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