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晚年倾力扶持后进,还是青年时期与顾立雅、费正清等知名汉学家的交往,许倬云的一生始终与汉学研究紧密相连。
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逝世,享年95岁。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代表作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数十种,其中《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许倬云。(图片来自许倬云个人微博)
8月5日,歌手王力宏发文悼念七舅公许倬云。文内透露:2024年,许倬云获得了唐奖汉学奖,奖金约1200万元人民币,而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全部捐出,设立了“许孙奖学金”,用来支持全球从事汉学博士研究的年轻学者。
唐奖设有“永续发展、生技医药、汉学及法治”四个奖项,自2014年起,每两年颁发一次,授予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个人或研究机构。其中,“汉学奖”意指广义的汉学,包括研究中国及其相关的学术,如思想、历史、文字、语言、考古、哲学、宗教、经学、文学等领域。该奖旨在表彰汉学领域之成就,并彰显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之贡献。
事实上,无论是晚年倾力扶持后进,还是青年时期与顾立雅、费正清等知名汉学家的交往,许倬云的一生始终与汉学研究紧密相连。
1949年,许倬云考取台湾大学,报的是外文系,不过他入校的国文、历史成绩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便拿去给当时的校长傅斯年看,傅斯年说:“应该去读历史系。”一年后,许倬云转入历史系,从此一生以历史为志业。大学毕业后,许倬云在胡适先生的帮助下,拿到奖学金名额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汉学家顾立雅。
▲许倬云。(图片来自许倬云个人微博)
在导师顾立雅的建议下,许倬云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比较研究领域。在专业以外,他选习了埃及古代史、两河考古学、古代宗教学等课程。他将其与中国上古史作对比,由此,他提出了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观点——首先,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之间的关系很深,互相影响,并影响了波斯、古希腊、雅利安、犹太教等文明。其次,从古埃及和两河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互相影响的形态反观中国,许倬云发现中国本身不是统一的一整片,而是黄河流域、长江与淮河流域和长城之外的草原三片地区互相影响而发展出来的。在前两片地区融合之后,南方的吴越和西南夷成为了第四片地区。这些地区互相影响,最终融合。
许倬云与汉学家的交集不止于此。1965年,美国斯坦福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博士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令其在国际历史学界声名鹊起。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费正清赞其为“小经典”。
“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许倬云曾说,“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
参考中新社、《新华日报》、《经济观察报》、《北京日报》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