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还是“小气”?

来源:北京晚报 1754531444000

中国古代文字的优点是凝练,缺点是多义。例如这个“器”字,概括了多少现象,却也可能歧义丛生。

▲战国君子之弄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义为君子用于赏玩的鬲。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最为庄严神圣的祭祀用品,至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乃至成为赏玩用器。

中国古代文字的优点是凝练,缺点是多义。例如这个“器”字,概括了多少现象,却也可能歧义丛生。器具、器物、器皿等,表明了它的物化方向,但如果是器识、器宇、器质呢?显然又从物化转向了生命。老子所说的“大器晚成”,比喻大材须精雕,伟人须等待。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器”是一个可以慢慢增长和优化的活体。既然是活体,就与孔子所防范的非活体“器”,有方向上的差异。孔子所不喜欢的“器”,永远成不了老子所说的“器”。因此,他们两位其实都在倡导活体。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出自孔子之口,见于《论语·为政》。余秋雨在《君子不器》一文中讨论了孔子“君子不器”和老子“大器晚成”之句,并强调“世间之人,常常成为器具。一旦成为器具,孔子就要把他们开除出君子队伍”。

“君子不器”是《论语》的最短篇章,孔子说得很突兀,没有上下文可联系。具体是什么意思,争论点多放在“器”字上。

东汉经学家包咸最早释“器”:“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也。”此后,以宋代朱熹为代表,认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君子不该像器具一样,一物一用,而应该“多知多能”。

至近代,学者多沿袭此说。如梁启超以“君子不器”来讨论通才与专才的区别:“今日万事之大患在‘专家’之生,而万事之大用又在‘通人’之出。”钱穆先生的观点也是如此,认为所谓“器”与“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的含义“犹今之谓通才”。

“器”字多义,上述对“君子不器”的解释,总有借题发挥的之嫌。

孔子说的或许更直白。

孔子爱用“器”喻人

《说文解字》释“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据《汉语大词典》,在先秦典籍中,“器”的本义为“器皿”,由此引申为器具、器官、器量以及才能等义。在《易经》中,“器”被用来指称“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即“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论语》中,“器”字出现六次。孔子喜欢用“器”来打比方,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提出君主主政之道,应该从礼贤纳士入手,就是把贤士视作君主手中的“器”,也就是工具人。《庄子》中有同样的观点:“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孔子以“器”论人,常指出具体器物。孔门弟子子贡让孔子评价自己,“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是宗庙祭祀的礼器。南朝经学家皇侃《论语义疏》云:“瑚琏者,宗庙宝器,可盛黍稷也,言汝是器中之贵者也。”皇侃认为,孔子将子贡喻为“瑚琏”,不是表扬,而是批评。在《论语》中,孔子主张君子寡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不喜诡辩,而子贡则以巧言善辩名扬一时。

孔子会以器来发牢骚。他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感叹:“觚(gū)不觚,觚哉!觚哉!”宋代朱熹对此解释说:“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孔子认为,作为礼器的觚已失其形,名不副实,是世风不古的表现。

《论语》之外,同样有孔子以器论人的记载。如《孔子家语》载,孔子说卫国大夫蘧伯玉“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蘧伯玉是“无为之治”的始作俑者,隐括是一种矫具,孔子赞扬蘧伯玉敢于自省改过。

“不器”是“大器”?

大多学者把重点放在孔子如何看待“器”上,而忽略了“不”字。实际上,孔子并不反对把君子看作器具,为何又要突兀地否定“器”?

学者庞光华在《“君子不器”新解》一文中,征引多处古代典籍,认为君子不器,其实是君子大器。“不”是通假字,通“丕”,意为“大”,历来对“君子不器”的理解就被完全颠覆。庞光华认为:

器不是贬义词,孔子不会不加分别地说:君子不(不可、不应)器。《周易·系辞下》云:“君子藏器于身。”又《系辞上》云:“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韩非子·喻老》:“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法言·先知》“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足见君子有君子的器。古人常常比才智之士为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载陆抗上疏称:楼玄、王蕃、李勖“皆当世界观秀颖,一时显器”。《晋书·石苞传》“苞子隽,少有名誉,议者称为令器。”令器即美器。《南史·沈演之传》:“此童终为令器。”《隋书·李德林传》高隆之称李德林“必为天下伟器”。儒学绝不贬“器”。《后汉书·郑玄传》:“玄称渊为国器。”《墨子·亲士》“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此以圣人为“天下器”。“天下器”正是说“大器”。足证“君子不器”必当释为“君子大器”。

“丕”的本义为“大”。《说文解字》释:“丕,大也。”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认为,“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不显’皆应读为丕显。”《诗经》中“不显不承”,在《孟子》中写作“丕显”“丕承”。

“丕”是不出头的“本”?

庞光华指出,“丕”字在先秦文献中可用于名词前,如《尚书》中的“丕时”“丕绩”之类。

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不”是象形字,学界说法不一。

一说认为“不”本指植物的花萼,又作“柎”。《诗经》中“鄂不韡韡”一句,东汉郑玄注释说“不,当作柎”。王国维、罗振玉等古文字学者均支持此说。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象花萼之柎(fū)形,乃柎之本字。”由此“不”字引申为“大”。后来“不”假借为否定副词导致本义湮没,原义由“柎”承载。

古文字学家姚孝遂在《甲骨文字诂林》提出另外的看法,认为“不”字的本义是草根:“字亦作‘茇’,《说文》训为‘草根’。草之根曰茇,木之根曰本,而音义俱相因可通……草根曰茇、木根曰本,实乃后世区别之文,其初形均作‘不’。易而言之,‘不’象一切草木之根形。”“不”用作“大”义,正是从“不”的树根状的意思中引申而来的。“丕”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的造字和“本”字相同。

在《说文》小篆里,“丕”字原来位于中间的一短横向下移动,成了“从不从一”的构形。《三国志》的记载支持草根说:三国时吴大臣阚泽“究览群籍,兼通历数”,曹丕称帝后,孙权对群臣感慨:“曹丕以盛年即位,恐孤不能及之,诸卿以为何如?”群臣不知如何应对,阚泽却当众预言:“不及十年,丕其没矣!大王勿忧也。”孙权问他有何根据,阚泽回答:“以字言之,不十为丕,此其数也。”七年后曹丕果然驾崩。由此可见,三国时人确实把“丕”字写成竖不出头的“本”字。

管仲大器还是小器

“小器”一词,最初源自《论语》。

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孔子数次赞其“仁”,却又说“管仲之器小哉”,因为管仲“不俭”“不知礼”。

据《管子》,齐桓公原想命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管仲人在鲁国,鲁国谋臣施伯向鲁庄公进言,不要把管仲交给齐国,“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据王力先生《古汉语字典》,“器”字有三种解释:一是器皿,陶器;二是器量、度量;三是才能、本领。《论语》中“管仲之器小哉”,释为器量、度量。管子被时人视为“大器”,孔子却批评管仲“器小”,仅仅是器量问题?

西汉末年扬雄在《法言》中做过讨论:“或曰:齐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请问大器。曰: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扬雄以“小器”与“大器”对比,对“器”字虽没有明确解释,但以“大器物”比喻为有大用之人,以“小器物”比喻为用处不大之人。

学者安德义先生认为:“器,指器物。古时对人材有‘大器’‘小器’之分,成大材者为‘大器’,只能作小材者为‘小器’。”

今人说才气,古人说材器。如西汉名臣王吉,是两晋时琅琊王氏之祖,兼通五经,《汉书》中却说他“材器名称稍不能及父”。

清华简《管仲》篇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一句,可以视为孔子对管仲批评的注脚。孔子讨论的是,当时评价人才的标准出现了道德偏差,管仲“既佞又仁”的问题和子贡差不多,由此称不上当世大才、国之重器。

朱勃真不是“小器”

“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后汉书》中真正出现“小器”一词,与“大器晚成”相对。

据《后汉书·马援传》,东汉朱勃,少年成名,十二岁即熟读诗书。朱勃与马况、马援兄弟相交,马援见到朱勃风采仪表,自愧不如。马况劝慰马援:“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勿畏也。”后来当马援拜将封侯之时,朱勃只是个县令,马援敬重有加。马援远征武陵,马革裹尸,反被朝臣构陷,只有朱勃一人上书,为马援抗辩。汉章帝下诏赞其“有烈士之风”。朱勃“小器”之评,并不恰当。

古人说“大器”“小器”,多指才能,而非器量。也有特例,如成语“小器易盈”,出自汉代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比喻人的器量狭小、容易自满。

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是“器量”一词,见于《周礼》中“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仅指酒器的容量,此后演变为心胸的容量。现今,大器、器量的“器”字又常和“气”字混用。古籍中“器量”是正体,但也有通假的用法,如《庄子·人间世》中的“器息”通作“气息”。魏晋六朝文献中,大量出现“器量”一词,而“气量”也有零星使用,如《华阳国志》“气量倜傥”、《全三国文》“美其气量”等。

云气、风气或大气这是气的本义。《说文解字》中收入的小篆字形,与简化字“气”接近,同时又收入繁体字形“氣”和异体字“餼”。许慎把“氣(餼)”释为“送给人的牛羊和米粟”。“氣”用作“云气”之“气”,大概是汉代的事情。清人王鸣盛《蛾术编》说:“‘气’字隶变,以‘氣’代‘气’,‘气’废而不用,而‘氣’字之本义则专用重文‘餼’以当之。”

古人说“小气”,本作“小餼”,意思是送礼送得太少了。

“晚成”或是“不盛”

历代文人均推崇“文气”,始于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但具体到文章评论时,也会用“小器”。北宋孙仅少年成名,宋真宗时与其兄一门双状元。欧阳修《归田录》载,“(孙)仅为陕西转运使,作《骊山诗》二篇,其后篇有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时方建玉清昭应宫,有恶仅者欲中伤之,因录其诗以进。真宗读前篇云:朱衣吏引上骊山,遽曰:仅小器也,此何足夸!遂弃不读。”由此孙仅讽刺宋真宗的诗句被忽略。

《红楼梦》中,既有“小器”,又有“小气”。《红楼梦》第47回:(贾母)又向薛姨妈笑道:“我不是小器爱赢钱,原是个彩头儿。”《红楼梦》第67回:“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气了。”

再说“大器晚成”。此句出自《道德经》。今本原文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则写作“大器免成”。《汉语大字典》释,“免”字通“晚”,而学者楼宇烈、徐志钧等则认为“晚”并无否定之义,只有作“免”,才能与前后三句中的“无”“希”相谐。清代段玉裁释“器”说:“有所盛曰器”,而《说文》释“盛”时说“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盛,当读成就之成……古字多借盛为成。”由此,“大器免成”的“成”很可能是“盛”的古字。“大器晚成”一语的本义,或是指“大器不盛”。

理解古籍,多参考不同意见,不必强求定论,强作解人。(完)

作者/五柳七

责任编辑:唯佳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