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幕帧帧间,流淌的是水墨丹青的意境;起承转合处,跳动着传统文化的脉搏。
这个夏天,“浪浪山”的传说正以破竹之势席卷银幕。
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两日即斩获超1亿元票房,平台预测总票房逼近10亿元,成为暑期档的一大亮点。
▲图片来自《浪浪山小妖怪》官方微博
“浪浪山”再次出圈,是近些年持续走热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缩影。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中挥毫泼墨的大唐诗仙,还是《哪吒》里颠覆传统的混世魔童,这些爆款作品背后都在用“最中国”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幕幕帧帧间,流淌的是水墨丹青的意境;起承转合处,跳动着传统文化的脉搏。
1922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面世,中国动画由此发端。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动画迎来黄金期,《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让“中国学派”惊艳世界,水墨动画更是轰动一时。
瑞士著名实验动画导演、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乔治·史威兹格贝尔曾表示,自己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情有独钟,“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融合了中国古代壁画、皮影戏、年画和门画等民间艺术的元素,人物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艺术,表演动作则汲取了京剧的精髓,从而突显出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上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动画作品一直保持着独有的绘画特色,体现了花样繁多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剪纸片、木偶片、撕纸片、水墨片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国已故汉学家纪可梅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动画电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类别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它有一百年的历史,而且它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在全球的动画电影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月5日,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的“光影拾梦——中国动画经典回顾展”吸引市民前来观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海外声名鹊起,以《大鱼海棠》《姜子牙》《哪吒》为代表的中国动画频频入围国际动画节,“圈粉”无数。2022年春节档动画电影《熊出没·重返地球》在英国进行全球首映时,就曾吸引英国汉学家吴芳思前往观看。克罗地亚汉学家伊维察·巴科塔以《哪吒2》举例称,“《哪吒2》的成功,展示了中国电影业的成功,它将来自中国的神话和部分中国历史的内容带给观众,不仅吸引中国观众,也吸引西方观众。”他还强调,“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中华文化符号与叙事逻辑逐渐融入全球大众娱乐消费,也为海外青年群体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文化之窗。“对于西方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而言,关注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需要借助一些媒介才能更好触发。”英国青年汉学家埃尔哈特以侗族大歌为例展开阐释。这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歌唱艺术,对海外普通民众而言或许比较陌生,但当其文化基因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影视作品进行创新演绎时,便能有效构建认知锚点。“年轻人会因为对片中宝莲花开时空灵圣洁的悠扬配乐感到好奇,而顺藤摸瓜搜索到侗族大歌的背景资料。”埃尔哈特说。
从《大闹天宫》到《浪浪山小妖怪》,中国动画百年征程正书写着新的篇章。当东方美学遇上现代叙事,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引发共鸣,更将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生动注脚。
参考中新社、新华社、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文化报》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