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浪浪山,我去找了荷塘月色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4905534152

有人说,夏天的荷塘就是大自然的“清凉朋友圈”,一池水面晒着的,不是照片,而是诗意和心境。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在热映,大银幕上,一只头顶莲花帽的蛤蟆精,笑容憨态、动作俏皮,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莲花与动画的缘分,并非始于此。早在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小蝌蚪找妈妈》,就曾用水墨笔触,把青蛙静卧莲叶的画面搬上银幕——黑白的水墨,绿意的想象,几笔勾出一个盛夏。

莲花,是夏天的标志物之一。它在水面轻轻盛开,像是替烈日送上一丝凉意,也像是给人心里递来一片安宁。自古以来,人们爱它的姿态、爱它的象征意义:文人看中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骨气,民间喜它“多子多福”的寓意,宗教中则把它奉作圣洁清净的象征。

有人说,夏天的荷塘就是大自然的“清凉朋友圈”,一池水面晒着的,不是照片,而是诗意和心境。

  ▲7月18日,外国游客在荷花盛开的北海岸边休闲阅读。(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朵荷的千年人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到夏天,杨万里诗中的荷花盛景在多地铺展,掀起赏荷热潮。瞭望中国文艺的繁星夜空,以写荷花而熠熠生辉者指不胜屈,可谓群星璀璨。

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把鱼莲嬉戏的场景和采莲人的欢快心情,表现得轻盈而动人。

宋神宗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在任南康知军时开挖池塘,种植莲花,并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宋代以降,赏荷之风长盛不衰,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还有一些园林建筑、景观以荷命名,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北京圆明园的“濂溪乐处”、承德避暑山庄的“曲水荷香”等,皆彰显着荷的文化意蕴。

到了近代,清华园的荷塘,因朱自清先生1927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的散文《荷塘月色》而著名,是不少人神往的诗情画意之地。

同样是这片荷塘,季羡林则喜欢“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7月22日,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公园荷花绽放,吸引市民与游客前来观赏。(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朵花的交际天赋

托物言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审美特点,也是中国文艺表现生活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好观物比德,莲花因清净不染的特性,被视作至纯至真的“君子之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先秦时,屈原便以“莲花”寄托高洁志向。

在中国的官场文化中,莲花也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此前在成都展出的“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上,一只清代的青花缠枝莲纹赏瓶显示出当时的官场文化:“青”通“清”,“莲”通“廉”,清代宫廷专门烧制此器物,以奖赏和警示官员清正廉明。

对于百姓而言,外形唯美的莲花出现在世俗器物上,则寓意和美生活、纯洁情感、健康长寿等美好追求。例如,以莲花和鱼为元素的吉祥图案,象征“连年有余”;“龟游荷叶”题材的装饰纹样,蕴含长寿意象。

此外,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又被赋予诸多美好寓意。特展上,一件明代竹雕笔筒吸引了不少观众仔细端详。该笔筒出自明代竹刻家朱三松之手。笔筒上,“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长衫赤足、相互搀扶,一人持扫帚、一人握蒲扇,神态悠闲洒脱。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寄托着中国人对美满和谐、和睦同心的向往。”该展策展人称,如果说“以莲比德”意指君子修身,那么“和合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关系,突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概念。

  ▲7月18日,北京北海公园盛开的荷花吸引游客。(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株莲的艺术长谈

荷花,也是西方艺术中常见的意象。

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将他生命中最后的29年,全部用来创作著名的“睡莲系列”——足足250幅主题同一却内容各异的色彩“诗章”,它们正是这位艺术家的巅峰之作。

一名记者曾经记载下莫奈是如何创作睡莲的:他坐着小船滑到水中花园的中央,一边观察一边作画,时间流逝着,画布一张一张地变换……他一直在仔细地观察着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变化和睡莲在不同光线当中的呈现。画家已然成为大自然当中的一部分。

在莫奈所呈现作品的更深层次中,是生命的记忆和体验,是超然的观念和唤醒的自然之神。水中植物弯弯曲曲、星星点点,天空湛蓝澄澈,光影流动自如,物象的世界与精神的内在融通接洽。甚至在视力严重恶化以后,莫奈仍然用心去描绘池中睡莲,在那个时刻,他描绘的不是一个物象,而是一种感知,一种记忆的本质。

莫奈曾说:“普天之下能引起我兴趣的,只有我的画和我的花。”睡莲给了莫奈心灵的慰藉,也让欣赏画作的人们在光影的流动中感受时光。

而在荷马史诗当中,奥德赛和水手返航时漂泊到“食落拓花者”(落拓为lotos的音译,即莲花)国度,“登岸吃食落拓枣的国邦,他们以一种花食为粮……有人吞食枣果,忘却归航”。在这里,莲花是一种魔果,食后轻则令人感到安逸、知足忘忧,重则使人忘却归乡,甚至致幻成瘾。

无论是君子之花,还是忘忧之果;无论是莫奈眼中的一池睡莲,还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千年风雅中,夏与荷的故事不断延续,也寄托着全人类对美与和谐的不懈追求。(完)

参考中新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