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OTD到文学 汉学家如何解读课本之外的鲁迅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56273983654

早在20世纪20年代起,鲁迅的文字便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踏上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鲁迅。(资料图)

最近什么穿搭最时尚?答:鲁迅同款毛背心!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文创吸引年轻一代争相抢购。随后,这款鲁迅同款毛背心被莫言、赵冬梅、马未都等名家学者集体穿上身,社交媒体上更是引发了“鲁迅OOTD”风潮……看似出圈的潮流元素,其实正映照出鲁迅“跨越时空”的持久影响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起,鲁迅的文字便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踏上了世界文学的舞台。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国语言出版发行,甚至出现在国外的课本当中。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在英语国家更是呈突破性进展——除发表大量研究论文外,自2002年起,海外多家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鲁迅研究专著、传记等。可以说,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其作品,始终深受海内外关注。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被介绍到韩国,100多年来,随着韩国社会的发展,韩国学界对鲁迅的研究从未中断。韩国汉学家、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朴宰雨表示,“在韩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鲁迅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给民众和知识分子带来‘希望’。韩国很多知识分子和民众认同鲁迅的话,许多青年看到鲁迅的文章受到鼓舞和启发。”

“鲁迅的《阿Q正传》和《故乡》曾经入选韩国教科书。”朴宰雨介绍,“21世纪的韩国学生,只要读过高中一定听说过鲁迅。他们也知道阿Q的形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胜利法’等表述。媒体也经常引用‘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2024年10月2日,鲁迅故里吸引游客打卡。(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日本,鲁迅同样备受关注。不仅翻译和研究成果丰硕,他的作品还被编入中学教材得到广泛阅读,鲁迅留学时的遗迹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纪念。上世纪30年代初,京都大学汉学家仓石武四郎就把鲁迅的《呐喊》用作汉语教材。1932年,著名作家佐藤春夫在《中央公论》杂志上译介鲁迅的《故乡》。当时日本出现了译介鲁迅作品的高潮,所以,鲁迅去世后不到一年,日本改造社就出版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董炳月曾说,“日本人通过鲁迅作品来看中国,形成一种中国想象,也通过鲁迅作品认识转型期的日本社会和日本人。”

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将大量中国古典和现代著作翻译成马其顿语,同时也致力于将北马其顿的文化介绍到中国,开展双边文化的友好交流。“就翻译层面而言,翻译工作者不仅是在翻译,还是在学习。”冯海城说,“我了解到,前南斯拉夫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他曾来到鲁迅的老家,看到了鲁迅转译的其他作家作品——塞尔维亚十九世纪作家拉·拉扎雷维奇的短篇小说选。可以想见,鲁迅有自己的作品,还吸收外国的文学滋养。”

德国汉学家吴漠汀钟情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翻译了鲁迅、郁达夫、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作家的作品。在他看来,中国现当代的顶级文学极其丰富。“鲁迅塑造了白话文。在国际大作家中,虽然当时鲁迅拒绝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其实他的作品甚至高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他以《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作品写出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文学。直到今天,用英文出版他的全集仍是一个宏愿。”

从校园课本到社交媒体热梗,从韩国的课堂到日本的教材,再到欧洲学者的案头,鲁迅本人及其作品,早已跨越时空与国界,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持续激发思考、引起共鸣。

参考中新社、《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