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坛书市 邂逅史铁生与汉学家们的故事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58275247495

在史铁生59年的人生里,他与不少汉学家有过交往,而《我与地坛》也常成为他们交流时绕不开的话题。

“感觉全北京的文艺青年都来了!”

9月12日至9月22日,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截至目前,已有超27万人次的读者前来打卡。社交媒体上,大家纷纷分享攻略,晒出自己淘到的好书和文创,感慨“0人能从地坛书市空手出去”。

▲9月12日,市民在书市选购书籍。(图片来自中新社)

说到“我与地坛”,是不是觉得耳熟?它正源自著名作家史铁生那部感动无数人的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被文学界公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问世34年来,受到众多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铁生59年的人生里,他与不少汉学家有过交往,而《我与地坛》也常成为他们交流时绕不开的话题。

1995年5月,日本五大文学杂志之一《SUBARU》推出中国现代文学特辑,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就在其中刊发了三篇对中国现代作家的访谈,其中一位受访者就是史铁生。

在访谈之前,藤井省三与史铁生的交集鲜见。他对史铁生的了解,主要来自在东京大学讲授现代中国文学课程时,和同学们一道阅读、探讨过史铁生的作品。直到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者山口守教授牵线,他才有机会与史铁生展开真正的交流。

访谈中,藤井省三就曾好奇地问道,“您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写道,几乎每天都会独自摇着轮椅去地坛公园。您最近还经常去那里吗?”“我仍然像往常一样散步”,史铁生回答道,“但实际上,四年前我搬到了现在这个房子,因此很少去地坛公园了。我现在的代步三轮车是电瓶的,长途出行会有电池耗尽的风险。”

▲9月12日,市民在书市选购书籍。(图片来自中新社)

谈话间,两人还聊到文学的使命。史铁生说,“关于文学的使命,可以列举很多项。例如,旨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报告文学。但我对这种类型不太感兴趣。我更关心的是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方式。我认为,在中国,一直以来很少有关注这类主题的文学作品。”

除了藤井省三,史铁生与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之间也有过深入的交流。九十年代起,史铁生与安妮多次通过书信往来。2001年,两人做了一次题为《写作与超越时代的可能性》的对谈。史铁生回答了安妮关于写作与时代的种种追问,他对人生的透彻思考、对生死的持续追问、对文学写作的热切探究,在今天读来,能感到一种格外罕见的力量。

“我从二十岁就被束缚在轮椅上,绝大多数的时光是在四壁之间度过,这样的处境每时每刻都在问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即向我索要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处境和这样的疑问,对于我大约是终身制了,无可逃避。这是我所以写作的根本原因。”史铁生说,“我对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角度有兴趣,因为那里面才埋藏着心魂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而故事,难免要附和种种成规,反而容易埋没了独特。”

如今,《我与地坛》《史铁生全集》等作品,已成为地坛书市最受欢迎的文化标志。愿每位来书市翻书的人,都能在那些字里行间,触碰到一份温暖与深思。

参考《北京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央视新闻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