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它的飙升,是人心在动荡中寻求安全的投射。为何从古老城邦到现代国度,黄金总被奉为货币?
近年,黄金价格一路飙升。进入十月,国际金价在每盎司3900美元高位震荡。世界正被单边主义与不确定性笼罩,黄金,再度成为惊涛骇浪中那艘可靠的方舟。它的飙升,是人心在动荡中寻求安全的投射。
为何从古老城邦到现代国度,黄金总被奉为货币?又为何在现代化的今天,黄金依然能守护人们的财富?原因是它不仅密度高、易分割、性质稳,更因它藏量稀有,产出艰难——而这份稀缺,可以阻止大规模通货膨胀。
中国金矿储量排全球第七,但相对于广袤国土,仍属珍贵。那么,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开凿深山、炼取真金,守护这份稀缺的辉煌?
故事,才刚刚开始……
(一)北宋的“黄金杠杆”:
一座金矿如何撬动三百年繁荣?
说起宋代,你会想起什么?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喧嚣,还是《东京梦华录》里的灯火阑珊?然而,一切繁华盛景之下,必有足量的货币作为支撑。这便引出了宋代经贸繁荣背后的隐藏功臣——潘美,与他一手督办的玲珑金矿。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在大众印象里,潘美就是《杨家将》中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但历史的真相,却往往比戏台上更复杂。谁会知道,这位被艺术“网暴”了千年的“白脸奸臣”,竟以一腔实干,用黄金稳定了北宋的经济运转。
北宋景德四年,风尘仆仆的潘美,踏上了招远罗山(位于今山东招远市)。他刚刚在北方战场上折戟沉沙,此刻背负着“将功折罪”的使命:北方辽军虎视眈眈,国库因连年战事日渐空虚,黄金,成了维系北宋王朝命脉的“救命钱”。
在招远,他看到的是矿工们沿用着千年不变的低效淘沙古法,是私采盗挖的乱象与流寇出没的荒山。这一切,必须改变。
▲招远金矿(AI制图)
于是,一场静默的变革在这片山野间展开:潘美推行“官置场监+由民承买”,让国家意志与民间力量形成合力;他大胆将火药引入开采,以爆破粉碎岩层,用“先碎后淘”的崭新工艺,叩开了深埋地底的黄金宝库;又设立税监、整肃法度,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将混乱的矿山重塑为井然有序的生产基地。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改变着金矿,而金矿也同样改变着招远。山东的工匠、河北的农户、河南的行商,连同各民族技师,如无数溪流汇入这片沸腾的土壤。
这处金矿,成了北宋名副其实的“经济压舱石”。据史料推算,玲珑金矿年产出能支撑北宋中央财政近十分之一的贵金属。
商贾流通以外,无论是维系边境的军需粮草,还是赈济四方的灾荒流民,抑或是调控全国的货币流通,都离不开从这片山岩中涌出的黄金。
▲北宋“淳化元宝”金币(图片来源:山西晚报)
汉代晁错曾疾呼“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但事实上却从无一个君王真敢轻贱黄金。当历史的车轮不可避免地由自然经济驶向商品经济,黄金的地位便愈发不可动摇。
明末的困局便是血的教训:朝廷府库空空,财政收入竟不足以支撑辽东一支大军的饷银(辽饷)。金银短缺,经济凋敝,通货紧缩像无形的绞索,最终勒断了王朝的命脉。由此可见,一国经济的运转,终究需要坚实的贵金属作为基石。
▲潘美画像(图片来源:招远黄金博物馆)
这就是潘美与玲珑金矿的功绩。戏台之上的褒贬,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深埋地底的金脉,以及它催生流淌的货币之河,却为北宋的经济繁华,打下了无声而坚实的基础。
(二)发髻藏金:
抗战烽火中的无声守护
1938年,日军的枪声划破了招远的宁静。日寇贪婪的目光锁定了玲珑金矿——他们要在我们祖先开凿的矿脉上,实现“以战养战”。
碉堡如毒蘑菇般在山头林立,铁丝网将祖辈的土地割裂。然而招远的儿女没有低头。一场无声却坚定的“护金之战”,在熟悉的矿洞与沉默的山野间,悄然打响。
矿工王德昌永远记得,那些在昏暗矿灯下的秘密时刻,他和工友们借着叮当凿石声作掩护,在日军监视死角的岩壁上凿出暗格。他们把沉甸甸的金块用粗布层层包裹,小心塞进竹筒,再藏进矿洞深处、山涧石缝。
▲王德昌从招远募集黄金送到延安(图片来源:烟台文旅公众号)
女人们则把金砂藏于发髻深处,顶着日军的盘查,镇定地走过哨卡。回到家中,她们俯身在水盆前,轻轻抖落青丝——盆底便沉淀下星星点点的金芒。
待到夜色深沉,游击队员乔装成挑夫,背上这些沾着体温的“特殊行李”。他们穿越铁丝网与岗哨,把这份来自招远地底的赤诚,一步步送往远方的延安。
这条护金之路,流淌的是不分你我的热血。
矿灯摇曳下,汉族矿工凭着对坑道的了如指掌,将密如蛛网的矿洞地图悄悄交到游击队员手中;驼铃声响处,回族商人利用往来各地的商贸网络,为黄金转运开辟出一条条隐秘通道;林海雪原间,满族猎户凭借祖传的辨踪本领,引领队伍在深山中悄然穿行。
▲招远人民送金路线图(图片来源:招远市黄金博物馆公众号)
这些金子已不是财宝——它们化作战士手中的钢枪,成为民族救亡的力量。
那些年,从招远运出的黄金,在至暗时刻发出了光——抗战期间送往延安的黄金,为部队购置了大量军需用品,撑起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半壁江山。
至此,玲珑金矿早已超越了一座矿场的意义。它是一座用黄金铸就的精神堡垒——也是山河破碎时,中华儿女用生命写就的卫国誓言。
▲招远市黄金博物馆(图片来源:招远市黄金博物馆公众号)
从北宋到抗战,招远金矿曾支撑起一个王朝的繁华盛世,也在山河破碎时化作救亡图存的支柱。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那深埋地底的金脉,依旧在历史的深处沉默闪烁。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在每一次风雨来袭时的坚韧与尊严。金银会褪色,而一个民族在守护中凝聚的精神,却将永远闪亮。(完)
作者简介:曹义杰,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社会学系讲师,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甘肃高校新型智库)副研究员。刘灵坤,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社会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