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金砖扩员,为何水到渠成?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692977799777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六国获邀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金砖合作机制内生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更多国家的参与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地时间8月24日,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中,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六国获邀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

自2006年首次四国外长会晤、2009年首次领导人峰会,2010年南非加入,再到24日宣布扩员至11国,金砖合作的里程碑又新增重要一笔。

近来,“金砖扩员”成为国际热词。据悉,此次峰会前,已有40多国表达加入意愿、23国提出正式申请。

      ▲当地时间8月20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大街上悬挂着金砖峰会条幅。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缘何越来越多国家摩肩接踵叩响“金砖之门”?

回顾发展历程,金砖合作的充盈活力、张力和强大吸引力,源于它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多极化趋势和各国发展需要,顺时应势,顺天应人。

金砖合作机制诞生前,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上升。但彼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由发达国家主导,而占全球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却缺少一个能完整代表自身利益的多边合作平台。

作为地区大国和新兴经济体“领头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后加入的南非,具有人口、资源、市场等独特优势,在地区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金砖机制的建立,及时缓解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问题,为它们创造了更多发展空间,推动现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资料图:2022年10月13日,“中国天水—南非开普敦”国际班列顺利发运。这是首趟甘肃发运的中国至非洲农产品专列。李志杰 摄

在金砖国家努力下,2010年世界银行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提高至47.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投票权。17年来,通过经贸、财金、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卫生、智库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落实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疫苗研发中心和“金砖+”合作等各项安排,金砖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平台,夯实了根基。

直到今天,虽然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但百年变局之下,全球治理危机层出不穷,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加之美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陷入失常、失能、缺位困局,对于更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风险其实尤甚。

正所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当前金砖五国的人口总和、国土面积、经济总量、贸易总额约占全球的42%、26%、25%和18%,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总量和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均达14%,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和稳定之锚,扩员后规模更大。金砖国家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相应确定性,也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树立了信心,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合作路径。金砖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潜力,自然吸引了众多国家的目光。

▲资料图:中车大连公司出口南非矿业机车装船启运。王充 摄

金砖国家为何要增加成员国?

从金砖合作机制本身来看,其内生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更多国家的参与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别于西方集团高门槛、不平等、排外的“俱乐部”“小圈子”,金砖合作机制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践行团结合作,倡导公平正义,正契合了发展中国家长期坚持的独立自主、平等协商、互相尊重的外交传统。

一直以来,部分美西方人士从地缘政治对抗思维出发,用“金砖褪色论”“金砖崩溃论”“金砖分化论”等论调,炒作金砖内部矛盾、金砖与其他多边机制对立等。事实上,金砖国家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多边机制中的政策沟通和立场协调。从“金砖+”到数字经济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双轮驱动”到政治安全、经贸财金和人文交流“三轮驱动”,从五国合作到全球“朋友圈”,金砖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书写了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国家携手发展的精彩篇章,成为南南合作的一面金字招牌。

早在成立之初,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地理相隔遥远、文化各异,赓续着不同文明根脉,但这些差异并没有成为五国合作的阻碍。此次的6名新成员,亦包含了南美洲、非洲、亚洲的地区发展中大国。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副校长维多利亚·帕诺娃认为,金砖合作机制为拥有不同传统、文化和语言的国家提供思想理念交流的建设性平台,积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多样文明和谐发展。

去年中国担任主席国期间,启动并同其他金砖成员一道稳步推进扩员进程,迈入“南非年”,扩员水到渠成。可以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加入金砖机制有助于提升成员国的影响力,也给金砖合作机制注入新活力,提升合作互补性,并使之更具有代表性。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站在新起点,相信在各方共同参与下,“金砖”将成色更足,“含金量”更高,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完)

作者/崔白露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