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国”的全球化,会是什么样子

来源:新京报 1744341036000

随着特朗普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征收所谓“对等关税”,一道高耸的关税大墙在美国与各国之间拔地而起。

▲特朗普资料图。图自新华社

随着特朗普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征收所谓“对等关税”,一道高耸的关税大墙在美国与各国之间拔地而起。

除了针对中国,在无厘头的计算方法下,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友也被无差别攻击,柬埔寨和越南这样的小国对美出口也面临高额关税。对越南这类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出口高度依赖美国的经济体来说,这记关税大棒无疑会带来极其严峻的影响。

毋庸讳言,继在美墨边境建起隔离墙后,特朗普政府又在美国与全世界之间构建起了难以跨越的关税藩篱。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美国就滥用出口管制与贸易救济措施,频繁使用301关税措施与232调查。作为二战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者与长期主导者,美国的这些做法使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以来,世界一直笼罩在不同经济体脱钩断链和去全球化的阴云之下。而今,在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阴云似有变成暴雨的可能。

因此,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没有美国”的全球化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又如何存在?而世界各国该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

一场“美国反对美国”的闹剧

事实上,放在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吃尽全球化红利、依赖全球化发展起来的美国会有如今这样的疯狂举动。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本就诞生于人类早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可以说,美国的发展史深度嵌入在全球化的历史之中:西欧国家出于对财富的渴望,误打误撞地发现了美洲,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并将其纳入全球经济循环之中。

而在美国建国前,当时美洲数十个殖民地的经济增长,就依赖非洲的奴隶劳动力和欧洲的商品,并向欧洲输出各类原料。

即便独立之后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美国的经济命脉也与旧大陆紧密相连。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影响着早期美国的政治辩论与外交选择,是否对进口工业品收税,也成为南北战争前国内分裂的重要因素。

出于对中国市场的渴望,美国在20世纪初积极推进门户开放政策。在一战后,虽然不能打破全球殖民体系,但美国也更加积极参与亚欧经济事务。自然,来自美国的金融崩溃也带来了全球性的大萧条。

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与主导者,能够自由地从欧亚大陆获得原料与市场。而避免战争期间的经济壁垒带来政治壁垒的历史重现,是美国制定冷战战略的重要出发点。

基于此,美国通过主导搭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机制,构建起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贸易体系。这一体系在冷战后扩展至全球,成为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撑。

因此,无论当今的美国政府如何诋毁全球化,美国及其精英阶层依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特朗普总是声称美国在贸易逆差中受损,却罔顾进口商品降低美国生活成本、增加美国消费者选择的作用。更别说美国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据的优势地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金融与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获取大量的商机与利润,利用全球供应链实现产业升级,美元的霸权地位维持着美国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

可以说,纵观美国的发展历史,其实与全球化的历史紧密相连。如今,特朗普政府却挥舞关税大棒恐吓他国,想要通过这种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手段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这种做法不仅与全球化背道而驰,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美国的历史和来时之路,本质上是一场“美国反对美国”的闹剧。

▲资料图:4月2日,一辆装载多辆汽车的运输车(下中)行驶在墨美边境附近的公路上。图自新华社

世界会分裂为不同区域贸易集团吗?

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美国国内也持两极分化的态势。其关税政策发布后,全美爆发数千场大规模反对游行;美国舆论质疑特朗普阵营公然操控股市牟利;加州州长纽森公开反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表示希望与世界各国维持良好经贸往来。同时,特朗普的“左膀右臂”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上半公开地表达了对高关税的不满。

在物价上涨的预期下,美国超市更是爆发抢购囤货风潮。未来,如果美联储在压力之下降息,更加高涨的通货膨胀会进一步提高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尽管特朗普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狂揽多个摇摆州一时风光无限,但在经济重压下,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内部的团结又能维持多久,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掌握巨大权力的特朗普试图推行激烈的去全球化政策,但历史与现实的羁绊使得这一过程注定坎坷而不会顺利。强行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与世界潮流的举动,只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分裂:精英与民众的分裂、精英内部与民众内部的分裂、联邦与州的分裂,合众国可能变成“不合的众国”。

一个愈加分化的美国,显然难以制定并执行理性与稳健的经济战略,既不可能借助关税实现“制造业回流与改善美国联邦财政”的目的,也不可能与世界维持稳定且可预期的经济联系。这样的美国,会给世界经济与全球化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并最终反噬美国自身。

毋庸置疑,无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看,美国的单边霸凌行为都会给全球化带来撕裂与伤口。基于国家视角,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下,世界各国反应不一,既有中国的对等反制,也有欧盟、加拿大的部分反制,还有英国、日本的观望中立和越南的妥协退让。

同时,诸如捷豹路虎、奥迪等欧洲车企也开始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宣布暂停向美国出口汽车。还有更多企业或开始行动,或依旧观望,以期尽量降低不可预期的风险。

面对肆意妄为的霸权,短期来看,世界各国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难以形成制衡美国贸易霸凌行为的统一战线。而从长期来看,被破坏的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如何?世界是否会分裂为不同的区域贸易集团?短期内似乎也难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鉴于美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特朗普政府出台的不合理关税政策和对出口管制的滥用,将进一步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去全球化动作,将给国际产业合作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即便此次风波能够以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落地,也会促使各国在未来进一步加强自身去风险与自给自足的能力。这种收缩性的决策倾向一旦大范围铺开,既有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势必将面临巨大挑战。

人们应该怎样面对未来的世界

面对不可预期的特朗普和美国,人们不禁要问:分化的美国与分裂的世界能否支撑起全球化的运行?全球化以及美国与全球化的关系,是否一定会走向更悲观的未来?

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美洲大陆与美国的命运就与全球化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当特朗普政府开始破坏这种现状,相比本世纪初人们对地球村的畅想,美国显然正在制造一个“没有美国”的全球化。那么,这是否又是一种倒退呢?

回顾历史,全球化以及美国与全球化关系的发展历程,本就是在动荡中波折前进。自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以来,一次次的萧条与战争都曾在世界各国之间、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短暂地建构起高墙壁垒,但对合作与繁荣的追求总会冲破这些障碍,将全球一体化发展带向新的高度。

因此,面对美国推动的逆全球化动作,各国最需要做的仍然是修炼自身、练好内功。过往的全球化带来了高度繁荣,但依然是一柄双刃剑。繁荣的红利没有得到普遍分享,发展的鸿沟在南北之间与国家内部触目惊心。

当前美国主导的去全球化不仅是“美国反对美国”,也是逆全球化反对全球化的过程。只有正视并修复全球化的弊病,各国才能在惊涛骇浪之后继续扬帆起航。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早已不再等于美国化或者西方化,全球发展的动力早已从北大西洋两岸转移到更宽广的全球南方。美国需要全球化远大于全球化需要美国,美国倒行逆施的行为对自身的伤害远大于对全球化的伤害。

霸权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时。未来一旦出现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应当摒弃“强权即公理”的观念,坚持以平等对话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互相尊重彼此合理的发展利益,努力创造稳定的全球发展环境,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实现相向而行、协同发展。唯有如此,全球化方能行稳致远。(完)

作者/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陈林栋(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