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京庙宇众多,有不少与龙有关。从龙泉寺到龙王庙,龙这一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赋予人们无穷的想像,寄托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的祈愿。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但人们恰恰赋予龙无穷的想像,甚至修建起各种以“龙”为主的寺庙。
历史上北京庙宇众多,有不少与龙有关。以宣南地区为例,按照《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的记载,这一地区至少有四座龙王庙,以及龙泉寺、龙树寺、黑龙潭(庙)、龙兴寺等。再以海淀区现存的宫观庙宇为例,按照《海淀寺庙》的记载,此地有静明园龙王祠、静宜园龙王庙、颐和园南湖岛龙王庙、龙泉寺、黑龙潭龙王庙、广源闸龙王庙、龙王圣母庙、植物园龙王庙等。当然,这些以“龙”为名的庙宇,有些属于佛教,如龙泉寺等;有些属于道教,如黑龙庙、龙王庙等。
▲黑龙潭龙王庙(图片来自作者)
龙泉寺位列京城内八刹
龙泉寺在哪儿?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不同的朋友。海淀区的朋友告诉我:“龙泉寺在凤凰岭。”石景山的朋友说:“在模式口法海寺旁。”密云区的朋友讲:“它在白龙潭景区里。”而久居南城的朋友,则直接回答:“就在陶然亭西北”。由此看来,北京城区内外的龙泉寺真是不少。这也应了《陋室铭》中的那句诗文:“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我所要寻找的,是位于陶然亭西北的龙泉寺。
这座龙泉寺,已没有清冽可口、适宜泡茶的龙泉水,也没有高学历的和尚“镇守”,其所拥有的只是一段记忆,一段渐行渐远的关于京城内八刹的记忆。
龙泉寺的建造时间,大致是在元代。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该寺创建者乃是一位号曰“龙泉老人”的禅师。或许是其人脉甚广、影响力颇大,才使得寺庙称号亦随之演变为“龙泉寺”;其二,寺内确有一眼名曰龙泉之甘甜井水。可惜的是,关于“龙泉老人”的记载并不多,而且这座古刹也于明初被废弃。到了正统八年(1443年),游历于此的僧人智林见这里山水风景俱佳,便有意修建庙宇。问讯当地老人,才知此乃龙泉寺故址。随后,智林开始募款重修。这位法号“智林”的僧人,是凤阳府下辖的定远人(属于今安徽省),也算朱元璋的老乡。到了成化九年(1473年)庙宇修成后立碑,记载重修的过程。及至清康熙廿四年(1685年)、乾隆廿五年(1760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又三次被修葺。龙泉寺极盛之时,其布局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伽蓝殿、禅房、方丈院等,此乃元明清三代于城南地区避暑、游览的胜地之一。
及至民国时期,于龙泉寺内曾发生过一件甚为重要之事:袁世凯在此软禁章太炎先生。关于这件事的原因,鲁迅先生说得很明白:“考其(章太炎)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好家伙,不得了啊,作为一介书生的章太炎,居然敢在总统府门口开骂,其指斥的对象还是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鲁迅撰写《关于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一文时,已经是1936年的10月9日,十天之后,一代文豪便于沪上寓所溘然长逝。
与章太炎被软禁于龙泉寺有关的记述,还有北京史学者叶祖孚先生的文章:“1913年8月,章太炎所属的共和党本部,在北京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章为副理事长。袁世凯为了收买共和党,骗章太炎入京主持党务。章太炎一进北京,就被袁世凯软禁起来。章要求回上海,陆军政法处处长陆建章则设计使章误点没有坐上火车。第二天,太炎先生手持羽扇,以大勋章作扇坠来到总统府找袁世凯理论,袁避而不见。于是章太炎大闹总统府,且被陆建章等人先囚于军事教练处,后囚于龙泉寺。太炎先生被囚之第二天,袁世凯便派长子袁克定送去被褥,然被先生掷弃怒斥而去。”除了龙泉寺外,软禁章太炎先生的地方,还有钱粮胡同19号一说。
根据文献记载,清末龙泉寺的住持要设立慈善场所,以教育孤贫儿童。他向各方筹集款项,并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龙泉寺内开设孤儿院。为培养孤儿的自力更生能力,孤儿院也附设了工厂。待这些孤儿成年后,也可安排在工厂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孤儿院改为龙泉小学,后来与陶然亭小学合并。
目前龙泉寺的山门已经拆除,在山门位置修建了新式办公楼。二殿、三殿、方丈院保留尚好。
▲龙泉寺旧址(图片来自作者)
乾隆晚年祈雨龙王庙
位于海淀区西北的浅山地带,有一座海拔仅为83米的小山。说它是山,不如称其为丘。此丘之名,乃是“画眉山”。按照海淀区文史研究者史贵生先生的说法,京西的“画眉之山”大概不止一处,然此处“画眉山”却最为出名。画眉山上盛产黛石,其为宫女画眉之用。当然,由于大西山中多产黛石,所以能被称作“画眉山”之地应不在少数。且就在距离画眉山不远的香山一带,便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黛石。因而,曾经居住于彼处的曹雪芹,才会以黛玉两字,馈赠给其著作中的“第一”女主角。
画眉山之上有黑龙潭和龙王庙。黑龙潭在明清两代都是皇帝祈雨的地方,并排建有四座碑楼,内有乾隆、雍正等年间的石碑。黑龙潭水量不多,水位亦不深,却能够成为旧时朝廷祭祀龙王的坛庙,靠的乃是“真龙天子”之莅临。至于会不会有龙王降世临凡,皇帝若说这里灵验,那便是真的灵验。于是乎,一处不甚起眼的浅潭,居然成为至关重要的龙潜之区。
在民间传说中,有不少“黑龙潜底”的故事。比如上界天龙八部之中有一龙将,因其触犯天条,以致被贬谪人间,且投胎于画眉山附近的一户李姓人家。因此龙显化未成,待其降生之时,竟是一个通体黝黑、人首蛇身的怪胎。李父认为不祥,欲将其杀死,未料想手一偏,只把它的尾巴砍了下来。此怪物随之化成清风,逃进了黑龙潭当中,且恢复了原形。此龙“道心未泯”,立志要造福一方,对前来求雨之乡民,总是有求必应。故此,当地民众于画眉山上为其立庙供奉。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受温带季风影响显著。每到夏季,不期而遇的大雨总会有几场。于是,碰到干旱之时,皇帝及其臣下的祈雨活动,偶尔得到“回应”。由明清两代的御碑铭文可知,驱辇数十里跑来祈雨的帝王大有人在。
由于此地乃是皇家祈雨之所,黑龙潭龙王庙的建筑规制亦高得出奇。庙内所有建筑物皆用等级最高的黄色琉璃瓦。四座红墙黄瓦、造型精美的御碑亭簇拥着居于“中轴线”上的山门、庙门与殿宇,再加上陡峻的山势,着实令这座规模并不算大的龙王庙显得气宇轩昂。有研究者评论道:“大殿的围墙用黑、绿两色琉璃瓦,以象征祈雨之所。黑、绿琉璃瓦的瓦件、脊兽与大殿及碑亭的黄色琉璃瓦构成鲜明对比,整体显得美轮美奂,从而成为黑龙潭建筑群的点睛之笔。这也极好地烘托了求雨祈福的象征寓意,是类似于北京社稷坛的完美呈现中国古代建筑之绚烂色彩的杰作。”
如今的龙王庙建筑群,基本上保留着清代中叶的面貌。其坐西朝东,山门开在东侧,沿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为:山门、第一处南北碑亭、牌楼、第二处南北碑亭、庙门、正殿。正殿内的原有造像皆已无存,现今的一组乃是近年重塑。
如此高等级的皇家御用之“小潭”“小庙”,潜藏于其中的龙到底啥样?其实,就连极为推崇此庙的乾隆皇帝也说不清楚。据说,乾隆帝曾有诗写道:“渫然鉴毛发,更鲜鲲鲕泳。一麟游其中,昂藏无与竞。颇颇露头角,如具飞龙性。然疑我未知,变化斯称圣。”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在可以照见须发的潭水之中,所能见到者,除了稀稀拉拉的鱼苗之外,亦不过是一条自在游动的寻常小鱼而已。这小鱼看起来似乎有些异动,频频露出头角,或许还带有一丝龙的潜质吧。也可能是我少见多怪了,待它长大了似乎就是一条飞龙吧。”可见乾隆皇帝还是没有放弃对“龙”的想像。
乾隆帝最后一次前来祈雨,是在他88岁的时候。这一年,乃是嘉庆三年(1798年)。身体依然硬朗的乾隆,待祈雨仪式结束后,还用玺于其题写的碑文之上,曰“太上皇帝宝”、“归政仍训政”印。此地或许也是他一生之中最后“远足”的场所吧,就是不知即将西去的乾隆,究竟是来祈雨,还是想再看一眼有无“真龙”的存在?(完)
作者/高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