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智慧启迪文明互鉴 第四届“东方文明·高峰对话”在京举行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715834445738

第四届“东方文明·高峰对话”在北京举行。多位中外嘉宾围绕“孟子智慧:文明交流互鉴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话东西方文明互鉴。

【东西问客户端5月16日电】5月15日,第四届“东方文明·高峰对话”在北京举行。多位中外嘉宾围绕“孟子智慧:文明交流互鉴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话东西方文明互鉴。  ▲2024年5月15日,第四届“东方文明·高峰对话”在北京举行。(卞正锋 摄)

孟子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在海外也得到广泛传播。早在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就将《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刊行。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

孟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孟亮在致辞中表示,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道德基础。这种观念有助于打破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使人们更容易在道德层面产生共鸣,进而促进全球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孟亮在接受东西问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孟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和联系,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繁荣。

  2024年5月15日,孟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孟亮在活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卞正锋 摄)

“孟子的思想中,和谐是一个核心概念。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种和谐思想提醒人们在不同文明间寻求共同点,尊重差异,实现和平共处。”

孟亮认为,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种对道德的重视有助于建立跨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行为指引和精神支撑。此外,儒学智慧强调“和而不同”,其提倡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来解决分歧,实现共赢。这种理念有助于不同文明之间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儒学智慧给世界带来了“仁”的概念。对此,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孔众表示,“仁”包含着诸多内涵,其第一层含义便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及心与心之间和谐的爱。

  ▲5月15日,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孔众在北京出席第四届“东方文明·高峰对话”并发言。(卞正锋 摄)

孔众认为,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的老子、孔子、佛陀,他们都聚焦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认知自我、回归本心。在相似的历史时期,东西方哲人都将“认识自己”作为思考和探索的核心。

“我们今天所寻找的共同目标是,人类在共同的文化差异下,如何找到彼此和谐共存的解决方案。”孔众表示。

本次对话会由孟子公益基金会、曲阜孔子书院联合主办,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等支持协办。

东方文明论坛于2017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益文明大会之一。据了解,孟子公益基金会每1-2个月举办一次“东方文明·高峰对话”,2024年安排了10场不同主题的对话活动,还将在8月举办“第五届东方文明论坛”。(完)

作者/高楚颐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