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与蛇有关的趣闻,体现出人们对蛇的复杂情感。
在十二生肖中,蛇是一种非常另类的动物。它们有蜕皮的属性,在先民看来,这是一种可以重生的能力,也认为蛇代表着强大的生殖力;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行踪又非常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对目标往往发出致命一击,给人畜造成重大危害。所以,在古人的眼中,蛇是一种既神秘又令人恐惧的动物,古人对它可以说是又敬又畏。而最为神通广大、变幻莫测的龙,一般认为主要原型正也是蛇。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与蛇有关的趣闻,体现出人们对蛇的复杂情感。
▲妇好鸮尊(局部),此鸮尊双翅部位各装饰有一条盘曲状的蛇。(图片来自中新社)
虚与委蛇:神话中的蛇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作“虚与委蛇”,比喻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但这个“委蛇”的“蛇”却不读“shé”而读“yí”。有人指出“蛇”并不是真的蛇,“委蛇”其实是通“逶迤”。“委蛇”一词很早便出现在了文献中,且确实是指一种传说中的怪蛇。
《庄子·答生》说,春秋齐桓公在水泽游猎,遇到一只精怪,随行的大臣管仲却没看到,桓公非常担忧,患病多日。这时,齐人皇子告敖进见,他说,这种住在草泽中的精怪叫作委蛇,它长得粗如车毂、长如车辕,却穿着紫衣、戴着朱冠,讨厌听到大车的声音,听到就会捧着脑袋竖立起来,谁见到它就能称霸诸侯。桓公哈哈大笑,病情很快就好了。
《管子·水地》也记录了一只叫作“蟡”的怪蛇,它是干涸的河川精气所化,身长八尺、一头两身,倘若呼唤它的名字,可以为人捉取鱼鳖。《山海经·北山经》说有一种一头两身的蛇,叫“肥遗”,一旦出现就会国家大旱;《山海经·海内经》还说有一种人首蛇身神,叫“延维”,它长如车辕,左右双头,穿着紫衣、戴着赤冠,国君得到它后并用饮食供奉,就能够称霸天下。
从读音来看,委蛇与蟡、肥遗、延维,大概都是同一种怪蛇分化出的形象。那么,“委蛇”和“逶迤”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说“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委佗”也就是“逶迤”,是一个形容道路曲折的联绵词。大概战国人已经不明白这个词的起源了,所以望文生义想象出一条怪蛇来。
《山海经》还记载有一个蛇神“相柳”,它又叫“相繇”,是共工的臣子,长得人面蛇身、浑身青色,九颗脑袋分别在九座山上饮食,所过之处都为水泽。大禹杀死了它,它的血非常腥臭,所流之处不能种植物。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也有相柳的形象。《山海经》还记录了一种大蛇“巴蛇”,它能够吃大象,三年后吐出象骨,人吃了巴蛇就不会有心脏病。《淮南子·本经训》说尧命羿为天下除害,其中就在洞庭斩杀了“修蛇”。后世也有说修蛇就是巴蛇。
春秋孙叔敖杀两头蛇的传说也很有名。西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孙叔敖幼年时,游玩时见到一只两头蛇,就将它杀了埋起来,回到家就哭了。他的母亲问怎么回事,他说,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都会死,我之前看到了,大概要离开您了。母亲问蛇在哪呢?孙叔敖说,我害怕别人看见,把它杀了埋了。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上天会赐福给他,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果然成为一代贤臣。
这些形状功能各异的怪蛇,当然不会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古人基于现实的想象,有的可能源于以讹传讹,现在也有以“两头蛇”命名的动物,但它并非真正拥有两个头,而是尾巴与头长得有些相似,大概正因如此,古人在不成熟的观察下,才会误认为存在“两头蛇”,然后有了见之则死的传闻;当然,也有的可能仅仅是巫者的异域想象,对现实的蛇描绘出一头两身、六足四翼这些形象,无疑体现出它们具有非同寻常的能力。
古人除了认为蛇可以带来危害,同样可以带来祥瑞。《诗经·小雅·斯干》说梦见熊罴是生男的征兆、梦见虺蛇是生女的征兆。大概与熊罴比较阳刚、虺蛇比较阴柔有关。虺就是小蛇。商周青铜器上就有不少蛇纹的纹饰,其中蟠虺纹最为常见,也就是由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小蛇互相蟠绕,构成一个纹饰单元并重复出现、布满器表。商周青铜器是人与神沟通的工具,蛇在青铜纹饰上能占一个主题,自然是古人认为蛇拥有神异的力量。
《山海经》中还有一个著名的蛇神“烛龙”,它又叫“烛阴”、“烛九阴”,长得人面蛇身、浑身赤色、身长千里,睁眼就是白天,闭眼就是黑夜,吹气就是冬天,呼气就是夏天,不需要饮食和睡眠。这个拥有造物主的特征的烛龙神,又影响到了伏羲、女娲的形象创作。汉画像石中有不少人首蛇身的男女形象,他们两两相对或两背,双尾环绕,男的手持太阳或圆规,女的手捧月亮或曲尺,很显然他们就是创世神。古人对蛇的信仰,可见一斑。
白蛇传奇:文学中的蛇
可以发现,在先秦秦汉古书中,先民神话和文学往往不分,故事情节也比较简短。而从魏晋开始,文人更加有意识自主文学创作。蛇怪也就成为他们笔下一个重要题材。
东晋干宝《搜神记》说,汉代闽中地区东冶郡有一座庸岭,岭西北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十几围粗,不少人被它杀死,当地人非常害怕。大蛇托梦给他们,说要在每年的八月,用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当祭品祭祀它。就这样过了九年,死了九个少女。到第十年时,将乐县的少女李寄自愿前往,父母想阻止,李寄却偷偷跑了。她到官府要了宝剑和猎狗。到了八月那天,她只身前往祭祀大蛇的庙里,然后把米抹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洞口。
大蛇闻到糍粑的香味,果然出洞前来吞食。就在此时,李寄放出猎狗,猎狗冲上前咬住大蛇,李寄趁机又抽出宝剑,往大蛇身上连续砍了几下。大蛇慌忙逃窜,到庙中院子里就死了。李寄进到洞中找出九个少女的头骨,认为她们正是胆小才被吃掉。东越国王非常赞赏李寄有勇有谋,愿意娶她为王后,李寄父亲也被封为县令。从此东冶郡不再出现妖怪。这个故事中大蛇为患、勇士斩蛇,正反映古人对害人之蛇的恐惧,并希望除去它们的心理。
古代最有名的蛇怪,还要数白娘子白素贞。今天,“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不过,白蛇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
唐传奇中有一篇《李黄》,说的是唐宪宗元和二年,陇西人李黄在长安市场遇到一位白衣美女,女子侍女称其姓袁,守寡在家。李黄为她所惑,跟随女子前往她家住了三日。第四天李黄回家后,就感觉头疼病倒,下半身逐渐化为脓水,最后只剩下一颗头。家人去寻找女子,只见一座废园,当地人说这里有一条大白蛇,经常盘绕在树上。另有一篇大同小异的《李琯》,主角李琯也有类似遭遇。这两个故事大约就是白蛇故事的最初传说。
南宋洪迈《夷坚志》中有一篇《孙知县妻》,说丹阳知县孙某的妻子洗澡一直不让人看。十年后某日,孙某趁着酒意偷看,却只见一条大白蛇。孙某惊慌而走,妻子让他别怕。尽管妻子对孙某如初,但孙某最终忧虑而死。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说,宋孝宗淳熙年间,奚宣赞游西湖送少女卯奴回家,卯奴母亲白衣娘子留下他当丈夫,后来又要取他心肝吃,幸亏卯奴将其放走。乌鸡精卯奴、白蛇精白衣娘子和獭精婆子最终被真人镇压在三塔之下。
《西湖三塔记》开始将白蛇故事和西湖联系起来,而在明代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中,后世的白蛇传说至此才初步形成。故事提到,宋高宗绍兴年间,临安府生药铺主管许宣清明节出门烧香,回家时遇雨乘船,与白娘子和丫鬟青青相识,经过借伞、讨伞、取伞几次往来,两人有了婚约。白娘子送给许宣五十锭白银和一身新衣服,被官府发现是赃物,白娘子和青青逃走,许宣却先后被发配到苏州和镇江。
白娘子找到许宣,两人和好如初,又在镇江开生药铺。一天,许宣去金山寺进香,法海禅师发现白娘子和青青是妖怪,劝许宣回杭州。白娘子和青青又找到许宣,法海送给许宣一个钵盂,罩住白娘子。之后法海让白娘子现出白蛇原形,青青现出青鱼原形,一并拿进钵盂之中,将钵盂永镇在杭州雷峰塔下。许宣最后也出家为僧。有趣的是,这篇文章本意是奉劝世人不要沉迷美色,但白娘子却成为反封建压迫的代表,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清代方成培在此基础上,改编了戏曲剧本《雷峰塔》,白娘子有了名字白素贞,青青也被改为青儿。而作者最伟大的创作,就是让白娘子生下了儿子许士麟,许士麟长大后中了状元,哭祭雷峰塔,佛祖为之感动,放出白娘子使母子团聚,但白娘子最后还是皈依了佛门。现代戏剧家田汉又在《雷峰塔》的基础上创作了《白蛇传》,许宣被改为许仙,青儿被改为小青,许士麟战胜法海,救出母亲,最后一家人大团圆,而法海则逃到蟹壳里避祸去了。(完)(原标题:笔下有灵蛇)
作者/林屋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