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与呼麦共鸣 听“哪吒”演绎“民族交响曲”

来源:《中国新闻》报 1740046978601

业内人士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丰收,还实现了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

近期,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突破性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不断刷新中国影史纪录。业内人士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丰收,还实现了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

唢呐、呼麦、侗族大歌 民族文化元素创新融合

很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发现,《哪吒2》的电影配乐堪称一部“民族交响曲”。

“这部影片众多场景巧妙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来自北方的蒙古族呼麦、西南地区的侗族大歌等艺术形式,让人眼前一亮。”无党派人士、北京漫画学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教授陶冶近日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时介绍,“传统乐器如唢呐、古筝、琵琶、二胡等,也在影片中获得现代化演绎,并与西洋乐器形成配合。这种编排既体现出泱泱大国的文化厚度和民族自豪感,也为影片的海外发行传播增加了文化辨识度和亲和力。”

在龙宫场景中,呼麦的浑厚音色与海底世界的空灵感相得益彰,营造出震撼的视听效果。为影片配呼麦的青年音乐人是蒙古族非遗艺术传承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哈拉木吉。伴随着宝莲盛开展开吟唱的侗族大歌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了解,电影的音乐主创人员为营造空灵的意境,特意奔赴贵州深山邀请当地的侗族歌者出山助阵。

  ▲1月24日,贵州舞乐蝉歌乐团部分成员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人气角色哪吒及敖丙合影。(图片来自中新网)

除了电影配乐,在美术设计和角色塑造上,《哪吒2》借鉴苗族银饰工艺,为龙族角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装饰;采用藏族唐卡的色彩运用,在人物服饰中融入鲜艳对比色,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部分场景设计则参考了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如吊脚楼、梯田等,丰富了视觉表现。

这些文化元素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有机融合,既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实现了艺术表现的统一性,开创了多元文化元素在动漫电影中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国漫引发深层共鸣 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从《哪吒2》上映后的社会反响来看,影片引发的讨论已经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

有影评人士认为,从故事内核来看,《哪吒2》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故事,让两个来自不同族群的主人公从对立到理解,最终携手共进,这种叙事策略巧妙地传递了正义、勇敢、团结等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价值理念。许多年轻观众表示,观影后对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深层次的文化共鸣,正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

从动漫专业视角出发,陶冶认为,《哪吒2》是民族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存在,为民族文化IP的开发和传播带来许多启示。

“《哪吒2》体现了民族多样性融合的大国气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像哪吒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文化基因深植在国人心中。”他进一步表示,未来国漫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新表达方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化价值;注重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哪吒2》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期待“哪吒”们继续“大显神通”。(完)

记者/杜雅楠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