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绝壁上的泥塑、风化色彩与纸片暗藏玄机,每道刻痕都凝固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呼吸。
当一位来自加纳的小伙,遇上一座千年石窟,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奇妙旅程就此展开。
神奇探索局解锁新角色,来自加纳的小伙姚森,成为神奇探索局第四位探员。
甘肃天水,藏着中国四大石窟中最“接地气”的奇迹——麦积山石窟。
泥塑的微笑、风化的色彩、逆风而上的纸片……这座山,究竟藏着多少玄机?
每一道刻痕都是古代工匠的呼吸
加纳小伙姚森第一次踏上麦积山的土地,仰头望着镶嵌在绝壁上的“蜂巢”。
他和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员夏朗云主任的相识,开始于一个小小的误会。
麦积山得名于其独特的山形——远望如农人堆砌的麦垛。
“自古名山僧占多”,夏朗云介绍说,风光好的地方,往往僧人就来修行,这是麦积山大规模造石窟的开端。
Maiji Mountain derives its name from its distinctive shape—from afar,it resembles a towering stack of wheat.This scenic location drew Buddhist monks who came to practice their faith,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extensive grottoes at Maiji Mountain.
“开石窟最早的皇帝,一个姓姚的,跟你的名字‘姚森’一样。”
公元384年,前秦龙骧将军姚苌建立羌族政权,史称“后秦”或“姚秦”,都长安。394年姚兴克成大统,更是大兴佛事。
当时大德高僧鸠摩罗什在凉州(甘肃武威)修行,姚兴为请其至首都长安弘扬佛法,不惜采用武力。
在姚兴大盛佛教、沙门求法广及的背景下,毗邻长安的麦积山开始了石窟开凿的历史。
麦积山石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完整保存了各个时期的佛教与世俗人物造像。这些造像不仅面容亲切、充满温情,更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
由于石窟开凿于疏松的砂岩之上,不适合直接雕刻,古代匠人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泥塑工艺——这一独特技法成为了中国对世界雕塑艺术的重要贡献。
Because the grottoes were carved into soft sandstone unsuitable for carving,ancient craftsmen ingeniously developed clay sculpting techniques—a unique approach that became Chin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world sculpture.
由于几乎未受人为干扰,这里完整保存了跨越11个朝代、延续1600多年不间断的雕塑作品,堪称“东方雕塑博物馆”。
经过1600多年的历史,此刻的麦积山,还存有221个窟龛,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
这些窟龛、雕像和壁画,每一个凿痕,每一道刻画,每一笔描绘,都是古代工匠的呼吸。
时空在这里完整清晰地留下了刻痕。
44窟的微笑:东方的神秘美
“你看这个泥塑,是不是特别生动?”夏主任站在44窟前对姚森说。
44窟是麦积山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一座石窟,隋唐时期的一场地震对该窟破坏较大,前壁大部分坍塌,仅存后壁造像保存完好。
“你看,它是泥塑的面庞,但是感觉特别有一种温度感,很温润是不是?还带着微笑。”夏主任说起眼前的塑像,眼含柔情。
“为啥那么生动呢?它的面容其实经过风化。露出泥的原质,反而显得很生动。”
在洞窟前壁坍塌后,这组造像暴露在外一千多年,主佛面部逐渐脱去了色彩,露出的泥质好像刚刚塑完。
“这个像是非常素雅。我们怎么形容呢?我们中国人说西施比较美,怎么个美法呢?有一个诗人叫苏轼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淡妆素抹的效果。”
The Chinese consider Xi Shi a great beauty,but what made her so beautiful?As the poet Su Shi wrote,"She was lovely whether wearing light or heavy makeup."
“这很有东方味道的,东方美的感觉。”夏主任意味深长地看着远处,“含蓄就很美。”
“正好咱们这个时代,赶上看到它最美的一面。”
东崖大佛的小秘密
在麦积山东面的山崖上,矗立着一尊高达15.7米的露天大佛。这是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开凿于隋代。
“它是咋做的呀,这么大的。”站在如此巨大的塑像下面,姚森产生了巨大的疑惑,“小的还能理解,那么大的……”
夏主任解答了这个疑惑。先搭脚手架,然后在崖面上凿小桩口,安上小木桩,再通过麻绳把它给互相连接,再挂上泥巴,这样就把泥塑塑起来了。
198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东崖大佛面部进行重修时,发现了一个白瓷碗。
这个白碗从瓷质、釉色、造型等方面来看都较为普通,仅是民间大众使用的寻常器物。
然而,在这个平凡的白碗外沿却有一圈珍贵的题记:“甘谷工匠高振同,是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
这段文字记载了八百多年前南宋时期,一位名叫高振同的甘谷工匠参与佛像修缮工作的历史。这是麦积山石窟中唯一一件记录重修工匠姓名的文物。
This text documents the history of Gao Zhentong,a craftsman from Gangu,who helped restore Buddhist statues more than800years ago.It stands as the only artifact in the Maiji Mountain Grottoes bearing the name of a restoration craftsman.
这个瓷碗安静地藏在大佛像里八百多年,不知它是否为工匠高振同使用过的器物。今日我们目光划过的东崖大佛,曾是这些工匠经年累月为之努力的目标。
当年高师傅可曾端起白瓷碗牛饮一杯?风吹向山崖,汗水划过脸颊,站在脚手架上看一眼远山和骄阳,转身继续。
没有传说,他们都是默默的一个。
“散花楼”暗藏玄机
爬完曲曲折折的栈道,一组连续的洞窟出现在眼前。浓烈的古意让所有游客为之一振,精美的塑像疯狂暗示,此窟非同凡响。
姚森很早就听说此处有个神奇的现象,在这撒树叶什么的话,它不会落下,反而会往上飘。夏主任说,此处也叫“散花楼”。
“散花楼”是麦积山石窟最为宏伟壮观的洞窟,开凿于北周(公元557年-581年),位于东崖上部,也称“上七佛阁”。
“散花楼”前廊两端各有一身金刚力士,生动形象,堪称游客照里曝光最多的角色。此窟还有“天龙八部”浮雕塑像,下次去麦积山石窟访古,千万不可错过。
站在“散花楼”上,朝南远眺即可看见周围四面环山,形成小型盆地,空气产生对流,在天气晴朗无风的情况下,将花瓣或者碎纸屑从栈道上洒下,花瓣纸片不但不会飘然下落,反而会冉冉上扬,直上晴空,好似“天女散花”。
In this natural amphitheater,air currents create a unique phenomenon:On clear,windless days,flower petals or paper scraps scattered from the walkway don't drift downward—instead,they float gracefully upward into the azure sky like celestial maidens scattering flowers.
每每春日,当麦积山山花绽放,粉红的花瓣被微风吹浮上山崖,飘过那些含笑的塑像。
多少年月,僧众、游人往复,他们最后都不见了。
时光苒苒,是无等等。
麦积山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在1600年的尺度上,我们都是时空的凿痕。(完)(原标题:你们古代是怎么造出15米巨佛的啊?非洲小伙诚恳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