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我国古代文人书斋中的常见雅物,与人们传统的生活礼仪与居室陈设有着密切的关联。
▲诸葛亮像(中国画)赵孟頫(传)。(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慈禧太后园中吉服像(中国画·局部)佚名。(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木柄嵌珠宝如意。(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宫女图(壁画·局部)佚名。(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阆苑女仙图(中国画·局部)阮郜。(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图片来自《光明日报》)
如意,是我国古代文人书斋中的常见雅物,与人们传统的生活礼仪与居室陈设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头为云纹,体径通曲,或抱于怀,或执于手,或横斜坐榻,或陈设于书房暖阁,常给人以闲逸、出尘之感。如意通常由各种名贵材料精心制作而成,有着寓意吉祥美好的文化内涵。
由搔杖到雅物
如意,起源于哪里?又是何时出现?关于这些问题,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细数古代典籍,其中“搔杖”与“爪杖”似乎是如意最早的形态与称谓。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引释藏《音义指归》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做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搔杖手形可供搔痒,杖柄横长可及后背,瘙痒难耐被纾解的同时,确实“如人之意”。
明清时期,我国考据学兴起,各地出土的手形或爪形器不在少数。这些器物或以青铜制成,装饰华美,具有礼器形制;或以木、骨制成,形制朴素,便于日常使用。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曾出土两件战国时期“孝顺”,由象牙雕刻而成,头近手形,五指微屈。这样的手形器材质珍贵,应是上层社会生活的专属。试想长长的仪仗队列簇拥着帝王缓缓前行,手执如意、身穿华服的官员左右陪侍,尽显华夏仪仗之威仪。纵观历史,吴主孙权曾有“虎魄如意”与“白玉如意”;魏孝文帝、宣武帝有“骨如意”;至梁武帝与齐高帝时期,如意以金、犀、白玉、竹根等不同材质制成,纷繁多样。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怀才不遇的文人逐渐陷入“清谈”的世界。这一时期,如意不仅是上层生活的仪仗器物,亦是文人的雅物。《南史》中曾记载齐高帝赏赐隐士明僧绍一支竹根如意“以为荣”的典故,“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也曾手举如意、横卧高树。魏晋骚客将如意作为傍身的雅物,被唐宋文人争相效仿。
典仪礼俗之美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往来,唐代长安城热闹繁华。往来的商队不仅带来了异域珍宝,也将多元信仰与风物带入长安。
大唐神龙二年,距离永泰公主李仙蕙的溘然长逝已经过去五年,中宗李显将这位十七岁便去世的爱女与驸马迁葬至乾陵陪葬墓,以精美的壁画与陪葬品祭奠这份乱世消散的亲情。《宫女图》(图⑤)是永泰公主墓前室两侧的大型仪仗壁画,在横长近四米、高近两米的巨幅作品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十六位宫廷内帷女性。她们或手持如意、拂尘、纨扇,或举高足杯与烛台,穿梭于墓室壁画的斗拱与门柱之间,形成前七人、后九人的队列。这些女性头绾交心髻或半翻髻,披帛倾垂、长裙曳地,身形动人,不见中晚唐女性的丰腴之姿。画中人物三两成群,神态中可见情感交叠,好似一幅无声的壁上宫闱风景,将彼时的女性形象展现无遗。其中一位仕女身披曙红色披帛,双手持如意托于胸前,如意形似云头,柄横长而微曲,与日本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唐代或奈良时期如意颇为相似。
正仓院现存如意9柄,材质包含名贵的玳瑁、犀角与鲸须(独角鲸角)等,其形态皆与永泰公主墓壁画中所见样式一致。这些如意长度约在50厘米至80厘米之间,头部呈宽阔的卷云状,并有类似五指的结构,应是东大寺僧侣在佛事活动中所使用的典仪用品。正仓院为8世纪东大寺的校仓,这部分文物大多由大唐或朝鲜半岛传来。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两柄唐代如意:一柄为鎏金银如意(图④),錾有一佛二弟子像、有篆书“心”字铭文;另一柄为素面银如意,柄阴刻铭“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银白成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打造作官臣赵智宗、判官高品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师厚、使臣弘悫”。值得一提的是,咸通年间送入法门寺地宫的珍品,代表着当时大唐极高的工艺水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阆苑女仙图》(图⑥),是五代画家阮郜传世的唯一孤品,相传所绘是天宫阆苑中女仙萼绿与董双成的故事。此作中,阆苑紫竹摇曳、白凤歌舞,各路女仙或驭龙或乘鹤,或踏云或逐浪,纷纷由天边飘然而至。画卷起首女仙手执红珊瑚直柄如意,身后仕女携琴款款而来;画尾又见凌空一女仙手持青玉曲柄如意驭龙而至。画中首尾二仙之如意形貌纤细、装饰简洁,正是宋代如意发展的新样式。宋元之际,如意形体高逸清雅,名“握君”或“谈柄”。此时的文人所用如意亦受当时释道影响,逐渐成为士人参禅入道的燕居清供。
增瑞纳福呈祥
明清时期,随着吉庆文化的流行,陈设于文房的清供与宫室陈设进入全盛时期。此时的如意样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不仅材质不拘于木竹、牙角、金铜、水晶、玉石、琉璃、珊瑚、雕漆等,形制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出三镶如意、双柄鸾凤如意、九九成组如意等新样。
三镶如意是清代兴起的如意样式,分为如意灵芝头、柄中海棠形池与如意云尾三段,分别镶嵌有玉石或宝石,雕件多取八仙庆寿、五福捧寿、五谷丰登等吉庆寓意。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太后园中吉服像》(图②)中,慈禧太后头戴绢花钿子,身穿明黄色曲水地八团龙五谷丰登女吉服袍,安坐于御花园一隅的老松之下。其身侧炕桌上除瓶花牡丹、闻香频婆外,还陈设有一架通体青绿色的碧玺三镶如意,甚为精巧。
明清两代,随着造办处、果园厂等专门服务于宫廷的机构出现,宫廷艺术成果斐然。故宫博物院现存如意中有多件碧玺三镶如意,其中一件“木柄嵌珠宝如意”(图③)尤其精妙。这件如意为曲水地木柄,看似简洁,实则通体依稀可见以“点翠”与“紫檀嵌金银丝”相佐的繁复工艺。“点翠”工艺需取青翠的翠鸟羽毛,根据器物预留的剔刻凹槽,顺着羽毛肌理拼贴出复杂的地纹花样;“紫檀嵌金银丝”工艺则类似战国青铜器的“错金银”工艺,用细如发丝的金银丝镶嵌成团福(蝠)团寿字样。以纹样、题材来表现吉庆寓意,传递美好祝福,在明清两代陈设中尤为常见。较之三镶中使用的錾金缠枝花托镶嵌大块碧玺与珍珠、红蓝宝石镶圈来讲,显然如意柄部的“点翠”曲水地与“紫檀嵌金银丝”团福(蝠)团寿字更为奢靡。
我国传统如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被赋予了特有的礼制属性。随着物质文化的日渐丰富,文人书斋与宫廷陈设中亦多见如意的身影。这不仅是古代士人自身修养的表现,更是中国吉庆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一柄小小的如意,看似简约,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成为华夏文明史的多维见证。(完)(原标题:一柄在握寓风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石钊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