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神奇动物”朋友圈:今天被“副业皇帝”抢镜了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7301799718

漫步于古画间,与千年前的生灵隔空对话时,或许能感受到: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从未改变。

夏虫难知冰之寒凉,而陆龟却能悠然活过百岁春秋;鸟族之中,麻雀匆匆数年便走完一生,老鹰却能在浩渺天空自在翱翔一二十载,甚至更长久地俯瞰大地;小猫小狗大多与我们相依相伴十余个寒暑……然而,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正在举办的“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上,千年时光仿若被施了魔法般凝滞,世间万物并生共荣,跨越岁月长河,静候着观众前来细细观览、反复品味。

故宫上演“动物总动员”

当中国美术史教科书上的插图真迹齐聚一堂展出,其给观众带来的震撼,自是不言而喻。

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两幅花鸟画佳作,皆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其一为五代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此作堪称中国花鸟画之典范。在尺幅有限的绢素之上,画家精心绘就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供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的稿本。

▲《写生珍禽图》(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画中动物造型精准严谨。鸟雀姿态万千,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尽显灵动活泼;昆虫大小不一,即便小如豆粒,也须爪清晰、双翅透亮,栩栩如生;两只乌龟从侧上方俯视描绘,前后透视关系精准,尽显画家高超的造型与笔墨功底。

花鸟画之流行,恰始于五代。恰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当人们难以挽留美好事物时,艺术便成了寄托。进入精致的宋代后,书画高手频出,难分伯仲。此时,一幅花鸟画堪称“里程碑”,那便是《写生蛱蝶图》卷。

画面呈现了一组秋日田园之景,芦苇枯黄,野菊叶片被霜染红,一只蚂蚱趴在枯叶上,三只轻灵的蛱蝶振翅欲飞。作者细致刻画蝶翼质感、花纹与须脚,逼真之态尽显深厚写生功底,亦为研究古代蝶种提供了珍贵形象资料。“写生赵昌”,果真名副其实。

此外,张珪的《神龟图》卷作为金代流传稀少的画作,艺术与历史价值颇高。画中临水沙滩上,一只背生绿藻的龟缓缓爬行,昂首吐出白烟,化作祥云环绕红日。龟造型精准,龟甲、鳞片描绘细腻,尽显画家写生高超水平。

在古代,龟与龙、凤、麟并称“四灵”,象征通灵、长寿。此画为张珪传世孤本,或是其为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所作。

画家只是他们的副业

“一不留神就画出传世名作”“不过是爱好使然”……这些看似凡尔赛的话语,实则是真实的历史写照。细究这些画作作者的生平,会发现不少人都有“主业傍身”。

除却皇帝身份,书画皆精的宋徽宗,此次带来了《芙蓉锦鸡图》轴。画中芙蓉盛放,蝴蝶翩翩,引得枝上锦鸡回首凝望。画幅右上,赵佶以瘦金体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天下一人”。据故宫介绍,赵佶作画时,既注重细致描绘对象,又追求画面蕴含诗意,让人回味无穷,《芙蓉锦鸡图》正是其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被网友戏称为“六边形皇帝”的朱瞻基,也有画作展出。《三鼠图》卷上,一只小老鼠回头仰望硕果,似要大快朵颐;一只戴着项圈,正啖食荔枝;还有一只在啃咬杨梅。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鲁颖鲁颖说,鼠在古代寓意多子多福。

▲记者在拍摄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图片来自新华社)

元代任仁发所作的《二马图》卷受到很多关注。画面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意。一匹花马膘肥体壮,昂首阔步,尾巴飘动;另一匹马却骨瘦如柴,肋骨清晰,低垂着头,步履蹒跚,尾巴紧缩。结合作者题记,这分明是一幅辛辣的讽刺“漫画”:肥马象征为官不正的贪官,因搜刮民脂民膏而肥硕;瘦马代表廉明勤政的清官,因政务繁忙而瘦弱。作者借此表明,应以贪官为戒,以清官为榜样。明白这层寓意后,再观此画,会发现诸多细节:肥马虽挽着笼头,缰绳却已松开;瘦马不仅有笼头,缰绳还牢牢套在颈上。这暗示着,若社会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腐败便会滋生。

然而,任仁发的主业并非绘画,而是水利专家,曾主持修治通惠河等工程。

当然,以“副业”绘画闻名的作者远不止这些。如《寒蝉抱夜图》轴的作者蒋廷锡,雍正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其“同事”都是古装剧里的熟面孔。雍正七年,隆宗门设军机房,当时的军机大臣包括胤祥、张廷玉和蒋廷锡等人。

从一匹马看出中西合璧

在古画中,动物常化身祥瑞的象征,画作里精妙的意象搭配,编织出古人独有的祝福密码。就连来自西洋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也深谙此中奥秘。

不远万里从意大利来到北京的郎世宁,将欧洲油画、铜版画、天顶画以及焦点透视画技法传授给中国宫廷画家,在清代宫廷催生出“中西合璧”的独特绘画风格。

在此次展出的《嵩献英芝图》中,他巧妙安排白鹰、松树、灵芝、巨石等元素,“嵩献英芝”实则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分别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与吉祥等美好寓意。从画上的署款可知,此图绘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而雍正皇帝的生日恰在十月,由此不难推断,这是一幅专为皇帝绘制的祝寿佳作。

▲在文华殿展出的清代郎世宁的《嵩献英芝图》(右)和《十骏图·万吉骦》(左)(图片来自新华社)

郎世宁的另一幅作品在此次展览中是绝对的“C位”。《十骏图万吉骦》轴中的白马,尺寸与真马相差无几。画面中,这匹独占巨型展柜的白马,乃是紫禁城十骏之首,名为万吉骦。画家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马的神态,将皮毛质感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借助光影透视法,让马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辨,形象逼真且充满力量感,仿佛下一秒就要飞驰奔腾。

作为故宫建院百年首个动物题材的绘画特展,其主题“万物和生”源自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的《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万物凭借各自的和气生长,依靠各自的滋养而成形,蕴含着追求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包容并蓄的价值观。这与动物在自然界中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特性高度契合,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与追求。

漫步于古画间,与千年前的生灵隔空对话时,或许能感受到: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从未改变。(完)

参考中新网、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