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中泰友好交往,上溯至林阳国、堕罗钵底国、罗斛国等孟人建立的古国时期,则有上千年交往,若以素可泰王朝为开端,亦有六百多年之友谊。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为东南亚地区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古代汉籍中,关于泰国有多种称谓,如林阳国、堕罗钵底国、罗斛国、真里富国、暹国、登(丹)流眉国等,从明代始,称其为暹罗。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暹罗才改称泰国(英文译名由Siam改为Thailand)。按照泰国历史书写惯例,13世纪由泰人正式建立的素可泰王朝为其正史之开端,之前的相关古国多为古代扶南、真腊之属国。因此,古代历史上的中泰友好交往,上溯至林阳国、堕罗钵底国、罗斛国等孟人建立的古国时期,则有上千年之交往,若以素可泰王朝为开端,亦有六百多年之友谊。
▲5月17日晚,2025泰国精品购物节在广西南宁市启幕。主办方精心引进上百种泰国商品,并同期举办榴莲节活动。图为一位泰国姑娘在推介泰国美食。(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与泰国的友好交往,始于孟人建立的古国时期。唐贞观年间,堕罗钵底国曾两度(638年、649年)派使节到长安献象牙、火珠等物,唐朝则回馈骏马等物。两宋时期,古代中国与罗斛国、真里富国和登(丹)流眉国等古国之间关系密切,往来不断。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宋廷派使节出访罗斛国,罗斛国亦回访,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罗斛国贡驯象。据《宋会要》记载,南宋与真里富国之间的交往,始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该国国主遣使贡瑞象两头以及象牙二十株、犀角五十株、土布四十条等,南宋回赠红绯罗绢一千匹、绯缬绢二百匹等。其所献两头驯象,于嘉泰元年(1201年)送达南宋都城。此后,在嘉泰二年(1202年)、开禧元年(1205年),真里富国皆献瑞象等物,南宋均按照“约计所进物价,申尚书省以凭支降回赐”。元朝与罗斛国的关系也非常友好。据《元史》记载,罗斛国先后5次遣使出访元朝。在孟人所建立的古国中,堕罗钵底国的犀牛角和罗斛国的香料驰名中国,是古代中泰间开展友好往来的重要载体。
13世纪泰人建立素可泰王朝之后,古代中泰两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暹国或速古台,即泰国正史所载之素可泰王朝。《新元史》记载,“暹国,北与云南徼外八百媳妇接壤,东界安南,西北距缅国”。《元史》记载,元朝与暹国之间遣使互相往来10余次,其中元朝遣使出访暹国3次,暹国遣使出访元朝8次。尤具代表性的交往是大德三年(1299年),元廷赐暹国世子虎符,赐金缕衣。元人王尚志在其《暹国回使歌》中提到,元顺帝继位,暹国“继进金字表章,九尾龟一,象、孔雀、鹦鹉各二”,与之对应的是“朝廷以马十匹赐其国王”。
中国古籍对泰国古称为“暹罗”,源于1349年暹国与罗斛国合并后的称谓。因此,在《明太祖实录》中,自洪武四年(1371年)该国国王参烈昭毗牙遣使出访明朝开始,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多称该国为“暹罗斛”,显示出鲜明的两国合并称谓特征。《明太祖实录》显示,“暹罗斛”与明廷之间交往频繁。在20多年的时间里,该国使者出访明廷达20余次,年均一次,彰显出密切的朝贡贸易特征。洪武十年(1377年),暹罗斛国王遣其子昭禄群膺奉金叶表、贡象、象牙、胡椒、苏木等物,明太祖命礼部员外郎王恒携将士311人出访暹罗斛,为洪武朝出访暹罗斛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活动,表明明廷对两国关系之重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暹罗斛国遣使奉表贡苏木、胡椒、降真等物171880斤,明廷则赐使者丝绸、衣服以及钞票等物。
“暹罗斛”的称谓,在《明太祖实录》中,亦偶称“暹罗”,至明永乐年间,“暹罗”成为固定称谓。从永乐年间至崇祯年间,据《明史》统计,暹罗出访明朝共50余次,其中永乐年间14次,宣德年间3次,正统年间5次,景泰年间2次,天顺年间2次,成化年间6次,弘治年间4次,嘉靖年间5次,万历年间6次,天启年间2次,崇祯年间4次,可见双方交往之频繁。值得关注的是,受郑和下西洋之影响,明永乐年间是暹罗遣使出访明廷的高峰期。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出使西洋诸国,同年暹罗亦来访。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再次出使西洋,暹罗来访。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从西洋回归,暹罗来访。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再次出使西洋,暹罗来访等。此外,明朝洪武年间所设国子监中,亦有暹罗官生入监读书。为了适应双方互访乃至贸易之需,万历年间,明廷还专门增设暹罗馆,用以通译暹罗语言文字,增进彼此交流。就暹罗的贸易物品而言,主要有象牙、香料、名贵中草药和各种类型的布匹等60余个品种。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专门就南海诸国如暹罗、安南等在明代即已形成的友好交往事实,加以认可,“一体优待,贡使往来,悉从正道,直达京师”,为清前期与暹罗形成友好的朝贡贸易交往,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正式接受暹罗遣使贸易之举。《清史稿》记载,康熙年间,双方有6次友好交往,其中暹罗出访和贸易4次,清廷出访1次,清廷主动要求暹罗米免税进入中国赈灾1次。雍正年间,双方朝贡贸易交往两次。乾隆年间,双方友好交往10余次,清廷还主动调解暹罗与缅甸之间的冲突,强调两国应该“睦邻修好”。
总体来看,古代历史上中国与泰国诸多政治和经济交往,以及以明代暹罗官生到国子监读书为代表的文化交往,呈现出和平友好的特点,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平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与此同时,由于暹罗属于元明清朝贡贸易圈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友好交往关系,也受到了当时中国学人的关注,留下了大量有关暹罗记载的文献。正如元人王尚志《暹国回使歌》所写,“江东先生远叩门,口诵暹罗回使歌”,充分体现了中泰之间千余年友好交往历史的源远流长。(完)(原标题:古代历史上的中泰友好交往)16
作者/方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