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何以这位东方先哲的思想,能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成为不同文明背景人群都能理解与接纳的“通用语”?
当“仁义礼智信”跨越山海,当“和而不同”融入多元文明,孔子思想早已不止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6周年,全国多地举办了纪念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者不远万里相聚中国,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这让我们不禁深思: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何以这位东方先哲的思想,能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成为不同文明背景人群都能理解与接纳的“通用语”?
▲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仪演环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瑞士汉学家孔汉思眼中,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第二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如能正身修己,尊重包容,以忠恕之道勉力而行,并将这种修养方式由人与人,推至国与国,扩于民族、宗教、文明之间,世界大同理想就不难实现。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他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等多部带有详细阐释的儒家学说葡文译作。2018年,《论语·葡语解义》获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葡文学翻译奖”中译葡奖项第一名。该书销量已超20万册,被读者称为《论语》翻译的“新经典之作”。
“如果在中华典籍里选一本来翻译阐释,我觉得大部分人会首选《论语》。”沈友友如此表达他对《论语》的重视。他解释说,从在中国思想和哲学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看,近代中国之前,《论语》是启蒙典籍,士大夫阶层子女甚至在学写字前就已背熟,《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和古代思想与哲学的基础之一。在沈友友看来,西方汉学的发展也表明,一定意义上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书就是《论语》。
▲2024年11月5日,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名外籍古典学专家学者走进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感知儒家文化。(图片来自中新社)
沈友友介绍,20世纪初,孔子在巴西已成为公众人物。鉴于当时巴西国内的情况,民众批判政治生活,虽然当时巴西人对孔子的了解并不多,但他们为解决问题向外看时,也关注到孔子的“廉洁、廉政”思想,将孔子当作东方智慧的化身。“为什么2500多年之后,人们还记得孔子,而且孔子还成了全球性人物?因为他和儒家学说有着不可或缺的世界意义。”沈友友说。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成果丰硕。他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顾立雅指出,孔子绝不是复古主义者,而是民主的先驱,他为民主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把彻底的热情和审慎的中庸之道相结合,从而促进民主事业的有效实现。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孔子的思想依然闪耀着光芒,为人类提供着无尽的启示和智慧。
参考《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中新社等内容资料